原标题:北大刘国恩:若新冠再来 可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用不同处理方式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产经新闻报社、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0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于9月25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共破局”。

北京大学国发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在主题演讲时表示,如果新冠病毒明年、后年再来,有必要考虑对不同年龄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而不是都统一在大医院进行救治。因为这可能挤占医疗资源,占用重症患者和高龄人士所急需的医疗服务资源。

他认为,我们可以更为精准地治疗新冠患者,即科学抗疫、精准抗疫,资源服务的利用可以更为有效。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刘国恩:该从什么角度讨论医保支付的有效性?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也极具争议性。

比如今天的新冠问题,非常严重,全球已经感染了3300多万人,死亡超过100万人,我们当然要继续高度重视新冠,但同时也应该关注长期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其他疾病杀手。

根据我的初步计算,在2020年1月-9月,截止到9月24日为止,新冠病平均一天夺走全球3623人的生命。然而,其他长期与人类形影不离的“杀手”又杀死多少人呢?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它目前在全球平均每天夺走48000多个人的生命;肿瘤排在第二位,平均每天夺走26000多个人的生命。因此,在关注新冠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高度重视其他“夺命杀手”?

再来看,对不同疾病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一样。过去50多年当中,我们对不同疾病的投入带来的救治生命的回报,在不同疾病的领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心血管领域的回报率很高,而肿瘤领域的回报率相对而言比较低,这就需要我们从综合角度来配置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资源。

再看医保有效性的另一个视角,就是如何更好、更有效、更精准地管理和治疗新冠患者。

新冠的致死率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年龄。这里展示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全球患者所面临的死亡风险。以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为例,一个新冠患者80岁以上,他面临的死亡率将高达20%,也就是说5个老人里就有一个会面临死亡;但一旦患者年龄在70岁-79岁之间的话,死亡风险马上剧降将近1倍,只有12%;如果年龄再下降10岁,那他的死亡风险只有70岁以上的1/3;再下降10岁,死亡风险只有0.4%。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新冠病毒明年、后年再来,就有必要考虑对不同年龄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而不是都统一在大医院进行救治。因为这可能挤占医疗资源,占用重症患者和高龄人士所急需的医疗服务资源。

如果我们可以更为精准地治疗新冠患者,即科学抗疫、精准抗疫,资源服务的利用可以更为有效。

医疗支付的考量除了有效性,还应该考虑医保的承受性、公平性及创新性。比如,有些医疗技术的创新程度高一些,那医疗支付政策是不是应该对其有所倾斜?这些都是未来医改政策方面需要讨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