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乡坚持以产业“促脱贫 带致富”战略,以乡村振兴为依托,重点发展食用菌、柞蚕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建立健全长效的、稳定的、持续的产业脱贫保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色猴头菇供不应求。

在音河乡五龙泉村,这里的有机蔬菜大棚施工现场是一片火热,工人们正在忙着搭建蔬菜种植大棚。王兆恩是五龙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儿身体不好,家里土地又少,他平时就在村里打零工补贴家用。大棚动工建设后,他一直在这里干活。得知蔬菜大棚建成后,可以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王兆恩心里非常高兴,他一直盼着能有一份长期的工作,保障自己的生活。

据了解,蔬菜大棚建设面积达8.4万平方米,建设大棚42栋,现已建成23栋大棚,预计8月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大棚已对外承包,全乡8个村集体每年保底收入80余万元,可带动20户贫困人口就业,户均增收1.5万元。下一步将争取扩大带贫益贫效应,带动贫困家庭实现增收脱贫。

五龙泉村的大棚忙得热火朝天,在音河村的永昌黑木耳专业合作社里,几十名工人也正忙着滑子菇制菌。厂房内的工人抓紧时间拌料、打袋、接菌,厂房外的工人要把生产好的菌袋送到养菌室,一袋又一袋地摆放好,现场一片繁忙。

据介绍,永昌黑木耳专业合作社正加足马力生产35万袋滑子菇菌袋,销售给新立村和新建村,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滑子菇制菌期间,在合作社里务工的村民有32人,他们平均每天能赚150元左右。不仅如此,合作社还通过相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吸收带动村里的一些少数民族户和贫困户发展木耳产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新立村大规模收购本地村民滞销沙果,利用村集体蘑菇烘干设备对收购的5.5万斤沙果进行集中切片烘干,既解决了村民沙果滞销的问题,又为依附于村集体经济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