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邱大明仍旧待在部队里,只有在不值班的时候才跑到李德芳家中,与小妻子整日腻在一起。#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21岁邱大明迎娶19岁李德芳

邱大明出生于四川荣昌县,1936年在川军第二十军服役,21岁随部队调遣到四川宣汉驻扎。

那时候,部队里的司务长余常凯经常去乡间买菜,没事儿就喜欢和村民唠唠家常,去的次数多了,他就认识了塔河坝炉子村的李余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余氏的丈夫早亡,家中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想要招个赘婿进家门。司务长做起媒人来,将部队里年纪正好的邱大明介绍过去,让两个小年轻相看。

李余氏欢欢喜喜领着准女婿进家门。她的女儿名叫李德芳,那年才19岁,水灵灵的小姑娘,看着就惹人喜爱。两个年轻人长相都不差,自然是双方都满意的。

这年秋天,邱大明与李德芳结成夫妻,李余氏在家中置办几桌酒席宴请邻里乡亲。保长、甲长及左邻右舍作为证婚人,拜过天地,两人就算正式结亲了。

可惜,这样的恩爱日子没能长长久久,战火无情,军令如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颠沛流离六十年

新婚四个月后,邱大明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连夜开拔,奔赴四川万源

多年后,白发苍苍的邱大明仍旧忘不了那日紧急集合时,军官在夜幕苍茫中声嘶力竭地训话:

“弟兄们!经过整编,我们要连夜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了。
今天,我们要强行军到万源县集结,在那里,我们和兄弟部队一律打乱系统,重新整编成新的部队。如果谁开小差的话,当兵的要挨打,当军官的就地枪决!”

邱大明来不及与新婚妻子依依惜别,立刻跟随部队整装出发。那时的他,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多么艰苦的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我们川军武器非常不好,只有少量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捷克轻机枪装备部队。
一个连百十号人,只有2/3的士兵有中正式步枪。我们川军先开到淞沪前线,败下阵来撤退南京。当时,南京都失守了,让我们川军顶上去。
我们同日军作战是打一回,败一回;打一回,败一回。飞机没有,坦克没有,骑兵没有。好在我们部队有少量的枪榴弹,还是美国支持的。”

邱大明回忆那场战斗时说,

“数不清的弟兄们战死了,连我们师的师长和副师长也阵亡了。
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说是横行肆虐,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干尽坏事。”

这场仗打完后,邱大明所在部队被整编进四川军阀杨森的部队,开赴江西九江、湖北枝城一带继续抗日。

幸存下来的邱大明因为拼命杀敌,表现英勇,晋升为少尉排长。他想要联系妻子,但是,因为战乱,他所写的家书都没能送达李德芳手中,夫妻仍旧失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天,战斗间隙,邱大明到集市上逛一逛,看见一位老妇人坐在路边哭得很伤心。他上前询问老婆婆发生什么事,老婆婆告诉他,她准备到街上用一块银元买些大米,伙计却说,她的银元是假银元。

邱大明看老婆婆哭得那么伤心,就趁她不注意,用一块真银元换掉了她的假银元,告诉她:“您别哭了,这银元不是假的,快去买大米吧。”

他把那假银元揣在左胸的内衣口袋里,回到战场上去就忘了这件小事,没有把银元拿出来。

一次激烈战斗中,侵华日军一颗流弹击中邱大明的左胸部,这重重的一击让邱大明摔了个大跟头,滚到坡下。

士兵们都喊:“排长中弹受伤了!”

坡下的邱大明慢慢恢复神智,伸手往左胸一摸,发现是当初那块假银元挡住了日军的子弹,救了他一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邱大明的肩膀受了重伤。

面对无法继续待在前线的打击,邱大明没有自暴自弃,既然不能依靠杀敌来保家卫国,那就成为警察去护卫一方。他在一年后退役,考入水上警察学校,被分配到泸县做警长。由于他表现优异又当过军人,很快就升任派出所所长。

这时,年轻有为的邱大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姓蒲的女学生。他的妻子李德芳一直没有音信传来,在这样的战乱年代什么都可能发生,怀着对家人的渴望,对生死不明妻子的歉疚,孤身一人的邱大明没有拒绝和这位女学生成婚。婚后,两人儿女双全,也算相濡以沫

解放后,邱大明因为曾经追随过杨森部,受到牵连。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化名邱云,伪装成民工,参加修筑成渝铁路的劳动,而后又去修建宝成铁路。

极度辛苦的劳动使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像野草一样不断增长:家里的孩子是不是又长高了点?瘦了还是胖了?妻子过得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由于思念亲人,邱云捎信让妻子带着孩子来探望他。

他的妻子完全不知道丈夫此时的处境,找人开具的介绍信上写的是:“寻找丈夫邱大明”。因为这张证明身份的纸,邱云被人察觉到行踪,被捕入狱

邱云被判处无期徒刑,到新疆劳动改造。劳改的日子十分辛苦,但有着军人履历的邱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等到了曙光初现。

在新疆劳改21年后,邱云被宣布释放。人们找不到他的亲属接应,导致他无法返回乡里,1979年,他终于回到重庆。

此时,他的妻子和孩子住在重庆市江北区三洞桥。妻子独自一人带着两个需要养活的小孩子,喂养两张嗷嗷待哺的嘴,入不敷出,因生活所迫已经改嫁两次。

长达21年的劳改生活过后,他不能和妻子生活在一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云开始跟儿子一起生活,他想弥补那些错失的父子时光,却不得章法。两人之间只有生恩,没有养恩。他没能当一个好爸爸,缺席了儿子整整21年的人生。现在,孩子已经不需要父亲了,父子两人形同陌路。他的儿子想必是怨他的,面对曾抛弃自己与母亲的父亲,再多的相处也无法产生温情。

又过了几年,他的儿子离婚,他的儿媳承认他是丈夫的父亲,把自己的一套小房子无偿送给他居住。

邱云不再与儿子联系,开始独自生活,更加孤独。

然而邱云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来到重庆的那一年,他的原配妻子李德芳也在同一座城市里,就在三洞桥对面的长江南岸,直线距离不到300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邱大明突然很久不到李家来,李德芳很着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李德芳的母亲眼瞧着女儿焦急万分,就赶忙四处打听,最终得到的答复是:“邱大明所在的部队早就开拔,不知道调到哪里去了。”

邱大明一表人材,手脚麻利,来家时都很勤快,深得李德芳家人喜爱。但这次“他就这样悄悄走了,也不说一声”

和邱大明离散后,李德芳一直坚持不再婚嫁。直到解放后,已经30多岁的李德芳还是孤身一人。她这才漂流到重庆,就在熟人的带领下,从宣汉来到重庆谋生。

初到重庆的李德芳为了生存下去,帮人做衣服、做花、带孩子。

后来,害怕因邱大明家属的名头而被捕,经人介绍,嫁给了在重庆打工的一个涪陵单身厨师况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家以后,李德芳在重庆安顿下来。最初,她和新任丈夫租住在现较场口得意世界一带的民房里,后来又搬迁到金汤街,两个人在街头搭个简易棚子卖稀饭维持生活。卖稀饭的收入很有限,李德芳又开始帮助周围的人带孩子。两个人的生活过得还凑合。

再后来,况明认识了他的一个涪陵老乡刘友辉,刘友辉是两路口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刘友辉建议李德芳办个执照做生意,收入要高得多,李德芳当然满口同意。

但是,像李德芳这种户口不在重庆的外地人,根本办不到执照,好心的刘友辉建议李德芳冒充是他的姐姐,李德芳就将自己改名为“刘泽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泽华在两路口百货公司门口卖起了小百货。做了10多年的百货生意,有了一定积蓄后,她就在两路口静园18号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家,成了一个城里人

在此期间,刘泽华收养了两个孩子。孩子们长大以后,刘泽华夫妇就在南坪买了另一套房子,搬到南坪去了。

刘泽华也不知道,就在她家的长江正对面,相距不到3000米的另一个山坡上,她曾苦苦等待的心上人邱大明,正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2岁邱云迎娶80岁刘泽华

1992年,刘泽华的丈夫况明因病去世,5年后,因为与养子之间的矛盾爆发,她在气恼中带着积蓄,离家出走。一位好心同乡将她带到家中住宿,可是同乡家中并不富裕,她拿出部分积蓄补贴家用,继而萌生出再找一个老伴的想法。

刘泽华就这样漂流到江北城,漂流到三洞桥,漂流到邱云身边。

她在麻将馆里认识了一位名叫李蜡芝的好心人,李蜡芝满口答应帮她再找一个合适的老伴。几天后,李蜡芝把干爹介绍给她,说老汉一个人住,很孤独,身体还很硬朗,有简陋干净的住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泽华等了几天,那老汉终于来了,戴个很旧但很干净的草帽。那时正是夏天。老汉一进门,刘泽华就觉得他像个害羞的大姑娘,低着头半天才低声说话:“我没钱,吃低保的,养不起你。”

其实邱云每个月有一点儿补贴,足够两个老人的生活费,但是,他怕送上门的老伴是个骗子。

刘泽华闻言爽快回答:“我不要你养啊,我还有点钱,我只要个落脚的地方就行了。” 那老汉并不搭话,这次见面没有任何结果。

又一个月过去,刘泽华惦记着邱云。她决定到邱云家里看看,她看到一张简易的床,一张用木板钉的小桌子,这些就是邱云的全部家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泽华上午去邱云家里转一圈,紧接着就到麻将馆玩牌。中午,她准备回家吃饭,回头看见邱云坐在不远处的角落里,正看着她。

刘泽华感觉事情有戏,就走过去主动跟邱云打招呼。邱云低声说:“到我家去吧,吃个便饭。”

邱云说的便饭,是一盘青椒拌皮蛋和一盘昨天剩下的回锅肉。

通过这顿简单的便饭,两位老人终于走近一点。他们都没意识到,这顿饭是两人失散60多年后,第一顿团圆饭。

岁月更改容貌,烈风吹皱面容,姓名也更迭不复,他们都已经辨认不出对方。

又过去一个月,几次往来后,刘泽华主动提出到邱云家中居住,邱云没有反对。她添置一些碗筷和日常用具,把左邻右舍邀请来,发了一些糖果,和邱云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一年是1997年,邱云已经有82岁高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刘泽华提出想办个结婚证。她已经漂流怕了,想有个稳定的家,好好过几年安稳日子,“死了也好瞑目啊。”邱云也同意去民政局办个结婚证。

直到这时,两人才互相交底。邱云先问起刘泽华的籍贯。

邱:“你是哪里人啊?”

刘:“四川宣汉的,塔河坝,炉子山。”

邱:“我也是那里的人啊,那里的人都姓李,你怎么姓刘啊?”

刘:“我以前就姓李啊,后来在重庆改姓刘的。”

邱:“你以前叫李什么?”

刘:“李德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云听到这儿,急迫地发问:“你母亲是不是姓余?”

刘泽云一脸纳闷:“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邱云突兀大哭:“我是你丈夫啊,我找了你60多年啦!”

就这样简单的几句问答后,他们相认,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伴侣重逢了。

他们结婚几年后,江北城全城拆迁,两位老人所在的三洞桥也在拆迁之列,他们搬到刘泽华原来在南坪的房子里居住。这是一栋独立的小房子,面积不过50平方米,低矮,但房间里却洋溢着幸福。他们异常珍惜重逢后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回到南坪后,刘泽华家原先的家庭矛盾消散。邱云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俩还会重逢。我这辈子欠老伴太多,让老伴吃了太多太多的苦,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就好好陪伴她,不让她受任何人的欺负。”

2005年,老太太刘泽华半身瘫痪,腿脚行走不便,每到她要起身时,老大爷邱云就会走过来,慢慢地搀扶着她。这时的邱云虽然已经91岁了,但看上去只有70多岁,身板硬朗,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度。

渐渐的,邱云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因为经济问题,他们时常为谁该去医院争执,刘泽华总是说:“我的身体不要紧,钱要留给他看病。如果他也倒下了,谁来照顾我这个老太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刘泽华某次摔断了腿,再也不能下地走动。

邱云拖着病体,尽最大努力照顾老伴的饮食起居。他们洗出来两张黑白照片挂在屋中墙角,邱云说,“我是打过仗的人,不怕死,我要是死了,直接烧了,随便找个地方把骨灰洒了就行。我舍不得的,只有她。

2009年10月28日,刘泽华去世。刘泽华去世20天后,邱大明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携手走完了人生最后的12年,最后合葬在一起。

他们的墓碑上写着:

“这里静卧着一对传奇夫妻。90余载风雨人生,相爱、离别、重逢、同眠。

丈夫邱大明,重庆荣昌人,原国民革命军20军杨森部军人,抗日战争期间的1937年至1942年,先后参加淞沪会战,藤县战役,台儿庄战役、九江成役等数十次战役,出生入死,浴血杀敌,更因率队夜袭鬼子营地刀劈鬼子百十人而建奇功,官至少校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妻子刘泽华(原名李德芳),四川宣汉人,1936年与随部队驻扎宣汉的邱大明相识相爱结婚。新婚不久丈夫即随军出川抗日。战乱离火,夫妻从此咫尺天涯。

命运多舛。六十载后,1997年,夫妻二人奇迹般重逢,相辅相协十二年,贫病交加情不渝。

结语

更改姓名,更改面容,更改了所有可以辨识身份的音容笑貌,甚至有可能更改了最顽固的习惯,他们还是被冥冥的缘分勾缠到一起,像是一条扯不断的红线系在两人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之间有感情,也有歉疚。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牵着彼此的手走入墓穴。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奇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