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强省,近年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广东省的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围绕河源升格副省级城市、湖南郴州划入广东、清远和韶关合并三个设想,分别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关于河源升格为副省级城市的设想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介于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作为粤东西北地区面向大湾区的门户城市,河源与广州、深圳及香港的直线距离均在200公里以内,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

河源市资源禀赋丰富,素有"粤东宝库"之称。目前已探明矿产有63种,其中铁矿、萤石、稀土等矿产储量均居全省首位。近年来,河源市以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导,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全市GDP1348亿元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河源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76.9%独特的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为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有利于河源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等资源倾斜,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助力,对进一步激发粤东西北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关于湖南郴州划归广东的考虑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毗邻,有"湖南南大门"之称。郴州与广东在地理位置、经济联系、交通区位、文化渊源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郴州市不仅是湘南地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也是大湾区辐射带动中部腹地发展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随着广东与湖南两省战略合作不断深化,郴州作为两省交界的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2023年郴州GDP总量近3110亿元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郴州还是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境内134种矿产资源中,有50多种查明资源储量,钨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依托富集的矿产资源,郴州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建设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将郴州划归广东,有利于推动粤湘两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区域融合,发挥郴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独特优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更好地带动湘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

最后,关于清远、韶关两市合并的方案

清远、韶关两市同属北江流域,地理位置毗连,地貌特征相似,发展基础相当。清远市面积1.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8万,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韶关面积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6万。两市均属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广阔。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两市地形地貌相近,山地丘陵广布。清远境内的北江、韶关境内的武江,均是珠江水系重要支流,两市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从交通区位看,清远和韶关同处珠三角外围,是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辐射粤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厦深高铁、赣韶高铁、汕昆高速等铁路和公路干线在两市交汇,区域交通优势明显。合并有助于打造北江经济带,促进珠三角与粤北地区协同发展。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23年清远、韶关GDP总量分别为2120亿元1620亿元,二三产业占比均超过90%两市均着力建设工业园区,努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清远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韶关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两市产业具有较强互补性和关联性。此外,两市还各有一所本科高校,科教资源较为丰富。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人才、科技等要素聚合能力。

总体来看,清远和韶关行政区域接壤,地理条件相似,经济水平相当,合并后土地面积将达3.7万平方公里,在广东省内位居第一,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区域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但合并后的行政管理跨度大、统筹难度高,地方利益协调等也是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本文分析了关于河源升格副省级城市、湖南郴州划入广东、清远韶关两市合并三个设想。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区划优化调整应立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处理好发展与平衡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又要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利益诉求。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谋划,稳妥推进。

同时还应看到,行政区划调整只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一种手段,关键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跨区域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整体性、协同性、均衡性,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广东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