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一村

可能有人会觉得,本文的标题有点自相矛盾。让我解释一下,有些近在眼前的事情,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在某个时间点,回首往事,你才发现,原来这些平凡的小事,才是我们最大的惊喜。

这几天整理手机相片,让我回忆起前段时间去过的一个宁波小村——童一村,位于天童寺附近,周末,我和家里人开车误入一条小路,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古朴的村落。当时,对这个村没什么太大的感觉,如今回头看这些照片,又对比我曾经在日本农村的体验。更加意识到,周围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几年,中国很多所谓的「古村落」,砸重金改造后,表面上很花哨,实际上,原来的居民都被赶走,成了一个仿古的主题公园。失去了原住民,所谓的古村落,也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以为这也是一个经过改造的「古村落」,进去一看,才发现基本没什么游客,本地人三五成群,聊天的聊天,晒太阳的晒太阳。整个村子,生活机能完整,依然散发着人间烟火气。

童一村,是宁波最近一段时间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之一,而不是什么刻意打造的旅游景点。这种新农村的改造,出发点是为了本地居民生活得更好,而不是一味追求旅游业的产值。对于游客,抱着一种「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的态度。

这种心态,看上去很佛系,但佛系的背后是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果,人的集体心态,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一旦摆脱了贫困,忘却了饥饿,远离了匮乏,心态自然就放松了,对金钱也就没有那么饥渴了。所谓佛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既强求不来,也避免不了

让我从三个方面,来总结这个村子给我留下的印象:重建自信、整洁干净、路不拾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建自信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农村的自信心恢复了。穷的时候,人肯定没自信。有钱了,也未必有自信。浙江农村以前建农民房,都是求高求大,恨不得弄成欧洲城堡,还要在城堡塔尖安装一个避雷针,串起一排银色的钢球。远远看去,就像盗版的「东方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浙沪一带,自宋朝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些不土不洋的「欧洲别墅」,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彻底否定,而这种自我否定的背后,就是自信心的沦陷。在农村,房子的高度、面积、外立面,都是攀比的核心要素。有些人,为了面子,房子盖得特别大,宁愿空着几层不住人,也不能输了排面。

我去过很多农村大宅,最高层都是空置,次高层堆放杂物,无外乎就是老自行车、缝纫机、纸箱、旧农具等等。裸露的内墙和外表的高大上,是天壤之别。

这种「大水泥盒子」,不一定住得舒服,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非常不友好。

  • 首先,上下楼梯,很不方便。
  • 其次,打扫起来,浪费体力。
  • 最后,取暖制冷,非常昂贵。

看这些人盖楼的时候很大方,那都是给别人看的。真正轮到在自己身上花钱享受的时候,就变得抠抠搜搜。

我就曾经拜访过这样的农村豪宅,大空调几乎就是装饰品,偶尔客人来了,展示一下,平时舍不得开。最多晚上睡觉的时候,开一下卧室的空调,起床后就关掉。至于冬季取暖,那就更加舍不得,偌大的空间,一天200度电都不够用。

很多来过长三角的北方人都会说:这个世界上,最冷的冬季在江浙沪。北方只不过温度低而已,但湿度也低,属于干冷,体感温度并不低。而江浙沪的冬天,是一种刺骨的湿冷,体感温度非常低。我上次去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感觉都比江浙沪的冬天舒服。

我住过江浙沪好几个城市,对我来说,世界上最冷的冬季,在江浙沪,而江浙沪最冷的冬季,就在宁波。宁波不但湿冷,冬季还有如刀片一般的寒风。我以前住老小区,门窗的密闭性不太好,每到冬季,猛烈的寒风,总能在门缝间制造出恐怖的声音,就像阎王爷在催命。

有些表面气派的浙江农村大宅,其实里面空荡荡,到了冬天,老人只能龟缩在一个小房间里,围着浴霸式取暖器,足不出户,嗑瓜子聊天。

相比高大上的外表,其实,建筑的细节才决定居住体验,比如墙体的保温材料,双层玻璃,和密闭性良好的门窗。我上次说,很多人不信,我们一家三口用中央空调,夏季天天开,一年电费才4700度,原因就是新建筑的保温性大幅提升,结果就是省电!

总之,以前浙江农村,盖房子讲究的是豪气和洋气!对于外地人来说,也许非常羡慕,但居住体验不一定好。而且,不中不洋的风格,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割裂了浙江农村的传统文脉。

如今,新农村的改造,已经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不再讲究所谓的表面豪华,而是讲究保护老建筑的整体特色,沿袭过去的风格。

比如,保留了木制的窗户,但在窗户内侧加装了气密性好的双层玻璃。老化的墙体,重新翻修,内部有钢筋结构支撑,外部用用过去的砖瓦重新修葺,远看依然古朴,但走近细看,其实已经彻底改变。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原地取材,修旧如旧的方法,就节约资金,其实,刚好相反,这种模式,耗费人工,如今最贵的,就是人工成本,所以,这种「老墙」比那些花哨的欧式建筑更费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堵墙是最典型的案例,用废弃的砖瓦重新构建,采用了气密性好的窗户,全新的排水系统,房子不大,住着舒服。尤其是对这种古村落来说,居民以老年人为主,根本不需要建高楼,这样保温性能良好的平房,最适合老年人。

整洁干净

哪怕在10年前,我在宁波乡下还可以看到有人,偷偷摸摸趁着夜色,偷倒垃圾,甚至有人直接把污水排入江河。当时,我觉得,日本的乡村就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典范。而现在,我只能说,两地的农村,各有千秋。

从外表看,浙江农村最大的优势就是整洁。尤其是没有乱糟糟的电线,而在日本,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在头顶蔓延。在垃圾分类这一方面,我们可能还不如日本,但浙江乡村的整洁程度,已经不输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上次写过中国水质的文章,其实,道理和我们的乡村环境改善一样。

为什么,以前我们的乡村环境不好?

首先,老百姓素质不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整天为温饱担忧的人,哪有心思去考虑环境污染?

其次,治理能力低下。在犯罪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破窗效应」理论:如果一栋大楼,有一扇窗户破了,久久都无人理睬,接下来,将会有愈来愈多窗户遭到破坏,甚至开始出现小偷和罪犯。

社会治理也是一样,面对一个非常干净的街道,就算习惯再差的人,也不忍心丢下一个空瓶子。反之,面对一条脏兮兮的河道,就算平时习惯很好的人,可能也会放纵自己,就算我不扔,别人也会扔,本来想多走几百米,找个垃圾桶,结果,应验了「破窗效应」,天生的惰性战胜了脆弱的自律。

记得大约十几年前,我在温州松台山游玩,一群老年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嗑瓜子,瓜子壳丢了一地。保洁员老实巴结,看上去一脸无奈,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地把地扫干净,但没多久,地上又满是瓜子壳。

大概四五年前,我又去了一次,依然是坐满了打牌的老年人,这一次,照样有人往地上吐瓜子壳,但人数非常少,保洁员的腰杆也比以前挺了,直接上去劝阻,对方也一脸难为情,表示不再犯。现在,经过疫情三年对卫生观念的强化,乱吐瓜子壳的事情,已经基本绝迹了。

改变人们的卫生习惯,最难的就是起步阶段。需要一个有执行力的政府,投入很多资源,经过一次次悄无声息的感化,量变引起质变,才能实现集体自律的效果。

这方面,浙江农村做得很好。

路不拾遗

村里有些卖当地特产的摊位,几乎都是无人值守,扫码自取。我去过40个国家,穷国、富国,都有,中国目前的治安水平和老百姓素质,已经逐步超越所谓的发达国家。有时候,静下心来,回头想想,这不就是几十年前,我们以为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嘛?

回顾过去的十几年,你会发现,中国最大的变化就发生在农村,经常去乡下走走,你一定会收获惊喜。这些惊喜,比什么5G、高铁、大厦,都更加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