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平军吴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激烈的战役,而荣王廖发寿则成为了这场战役中备受瞩目的主角。

他的功绩几乎让太平军胜利在望,然而,命运却在关键时刻向他开了一个惨痛的玩笑。在这场战斗中,他一度震撼连破淮军四道防线,但最终功败垂成。

然而,历史总是无情地宣判着一切的结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太平天国在江浙一带的覆灭之路,看看这支曾经威震中原的军队是如何走向终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61年,曾国藩、曾国荃在安庆一役大捷,朝廷下令曾国藩东征江浙,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然而,曾国藩对此并不热衷。在他看来,消灭太平天国才是当务之急,其他都是浮云。

作为曾国藩的心腹,李鸿章深知曾氏兄弟的想法。曾国藩一心扑在灭太平上,自然不愿意分散兵力东征。但是,如果再次拒绝朝廷的命令,恐怕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李鸿章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亲自率军东征江浙,以分担曾国藩的负担。曾国藩自然是欣然同意了。他知道,李鸿章虽然在祁门之战时有些"脚底抹油",但毕竟是自己多年的心腹,对他还是很放心的。

再说,让李鸿章去东征,也可以让他独当一面,在江浙立功,从而摆脱曾氏兄弟的掣肘,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于是,曾国藩便将李鸿章派遣回到合肥,着手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淮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建淮军,开启新征程

得到曾国藩的首肯,李鸿章回到合肥,招募兵马,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淮军。起初,淮军人数不过6000余人,战斗力也不强。为了增强淮军的实力,曾国藩直接调拨了十几营湘军精锐部队充实到淮军阵营。

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悍将程学启和郭松林。程学启出身太平军降将,为人心狠手辣,战斗力极强。曾国藩之所以将他们调入淮军,正是看中了这些人的出色战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程学启、郭松林的带领下,淮军很快就开始在江浙大展拳脚。1862年,英国轮船将淮军运送到上海。途经南京江面时,太平军由于没有水师,只能眼睁睁看着淮军过境。

这是一个重大打击。太平军虽然在陆地上能够与淮军一战,但缺乏水师,却难以阻挡淮军的水路进攻。这也成为太平军在后期战争中的一大软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浙之战,洋枪助力

到了上海后,程学启、郭松林率领淮军,在"洋枪队"以及英法联军的协助下,很快就击退了进攻上海的太平军,并反攻江苏,杀到苏州城下。

这一战役,充分展现了淮军在洋人武器支持下的强大战力。程学启等人虽然出身太平军,但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成长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加上洋人先进的火器,使得淮军在江浙一带所向披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作为太平天国的大后方,自然成为李鸿章的下一个目标。为了拿下这个重镇,他再次邀请了戈登等"洋枪队"前来协助,并将程学启等十几位淮军名将悉数调来,全力以赴。

然而,苏州守将谭绍光乃是慕王千岁的"老兄弟",作战能力出众。淮军、洋枪队联手,也难以撼动他的防线。戈登直言:只要太平军坚守娄门,以谭绍光的能力,他们连桥都过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即便有了洋人的火力支持,淮军依然难以轻易攻克苏州这样的坚固城池。正面强攻城池,淮军并没优势。此前摧毁太平军堡垒,主要靠西洋人的"开花大炮"。但苏州城池坚固,周围遍布堡垒,淮军即便拿下城池,也将付出惨重代价。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改变了战略,采取了围困战术。他又得到洋人战船的协助,牢牢控制了江面,切断了太平军的水路补给。这也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江之战,功亏一篑

为了打通补给线,李秀成调集浙江军队,让他们把吴江夺回来。一旦吴江控制在手,苏州的物资补给就能得到保证,淮军的围困战术将不攻自破。

响应号召的,正是太平军荣王廖发寿。廖发寿原是李秀成的心腹,从金田起义到天京事变,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李秀成第二次东征,夺取杭州后,廖发寿才得以独当一面,镇守嘉兴。

此时苏州有困难,廖发寿岂能见死不救?他率领大军向吴江进发,与淮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会战。廖发寿虽然出身太平军,但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看来,苏州是太平天国的大后方,是支撑后期抗清的重要堡垒。如果苏州失守,那么太平天国的命运也将岌岌可危。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保卫战中。

起初,程学启根本就没将廖发寿放在眼里。廖发寿也故意示弱,不断派兵挑衅程学启,但只要一交战,立刻撤退,回到营垒坚守。这种袭扰战术,让程学启产生了危险的疏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知,廖发寿却暗中挖掘地道,直接突袭淮军大营,杀伤千余人。淮军一度陷入混乱,程学启亲自督阵,指挥淮军反击。但是,那数百名两广"老兄弟"太能打了,淮军已经很难重新聚集起来,廖发寿又利用火炮轰击,淮军死伤惨重。

趁着淮军混乱,廖发寿把全部家底压上去。太平军从四面强攻,连续摧毁淮军3道防线。不过,程学启毕竟是名将,他在第四道防线稳住了阵脚,但局势依然不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枪队增援,转危为安

李鸿章得知吴江战况,赶紧书信戈登,让他率5000"洋枪队"前往吴江,帮助程学启抵御太平军,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

戈登到来,淮军士气大振,程学启满血复活。但是,廖发寿为了打通运输线,也是全力以赴,亲自上阵拼杀,与洋枪队、淮军血战五天五夜,终于摧毁第四道防线。

这场激烈的战斗,充分展现了太平军的顽强意志。即便面对洋人先进武器的压制,廖发寿依然率领将士奋勇杀敌,最终攻破了淮军的第四道防线。可以说,他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太平军将领的卓越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戈登觉得太平军攻势凌厉,大战五天后撤退到同里镇,凭借坚固防御工事,跟着太平军拼消耗。此后,廖发寿多次强攻,戈登、程学启就是不出来,不敢跟太平军打阵地战。

一个多月过去了,廖发寿依然拿不下同里。洋枪队先进的武器,让太平军付出了沉重代价。此时,随军粮草耗尽,廖发寿只能选择撤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纪严明,体现太平军将领风范

太平军饥肠辘辘,但廖发寿约束将士,不允许劫掠。沈梓在《避口日记》中说:"溃兵尚有万余,徒行数十里,无一人入民间私取草木者。廖虽伪王,能节制其下溃败之余,故异于他贼。"

这说明,即便在战败的情况下,廖发寿依然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的将士,不让他们对百姓进行抢掠。这种军纪,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实属罕见。

后来,淮军攻克嘉兴,痛恨廖发寿顽强抵抗,便纵兵劫掠,民怨沸腾,如同遭贼。这与廖发寿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说,廖发寿在军纪管控方面,体现了太平军将领的某些优秀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兴之战,程学启身亡

吴江之战,由于洋人协助淮军,太平军功败垂成。但是,程学启也意识到了廖发寿的勇猛。因此,在嘉兴之战后,他亲自上阵搏杀,想要找回面子。

程学启是淮军的骨干,也是李鸿章在江浙取胜的关键。他出身太平军,但经过多年的磨练,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在吴江之战中,他虽然一度陷入被动,但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气,稳住了阵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在嘉兴之战中,程学启再次亮剑,想要彰显自己的战力。但是,他却遭遇了不幸,被太平军的枪支爆头,当场身亡。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断了李鸿章在江浙的一条重要臂膀。

廖发寿打死了淮军第一名将,这也是对李鸿章的一大羞辱。城池陷落后,他也被李鸿章凌迟处死,一生戎马征途就此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吴江之战可以看出,缺乏战斗经验的淮军能够在江苏所向披靡,主要是得到了洋人武器和战船的大力支持。正如李秀成自述中所说:"苏杭之失,非李鸿章之能,实洋鬼之能也。"

太平军虽然勇猛善战,但由于精兵不多,加之多线作战,终难敌淮军、楚军、八旗军、绿营以及无数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历史的车轮就这样无情地碾过了太平天国的理想,将其彻底埋葬。

这场战争的结果,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政治力量,如果不能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就难以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取胜。太平天国的失败,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