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工信部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即“新国标”)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公开征集意见,一些人不思提出积极意见,反而认为新国标太严格,趁机提出要放松新国标的监管要求,然而新国标是不是真的太严格呢?

新国标太严格?我国已对国标做最大化宽松处理

发达国家电动自行车全部采用锂电池,且安全事故极少发生,正是得益于其严格的法律标准,杜绝了车辆改装和劣质电池的应用。我国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绝非“拍脑袋”制定,而是在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消费者实际需求制定而成,并且已经做了宽松化处理。

首先,在主要技术指标上,除北美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均设置了严格的标准,如最大行驶速度普遍低于25km/h,电机最大功率在400W以下,欧盟30国更是将电机最大功率设定在250W。

其次,在动力来源上,根据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全部搭载踏板,电池仅可提供助力作用,如果电池直接提供动力,则会被认定为机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参照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电动两轮车将会全部被认定为机动车。而我国新国标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电驱动的电动自行车认定为非机动车,将电动自行车的最大重量设定为全球最高的55kg,在政策上相较国际标准,已经做了最大化的宽松处理。

再从国内来看,早在1999年,我国就制定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第一个国标,即《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旧国标”)。2018年,在旧国标基础上又修订推出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新国标已在旧国标基础上将电动自行车的核心指标做了大幅提升,比如,将最大行驶速度由20km/h提高到25km/h,将电机最大功率由240W提高到400W,将整车最大重量由40kg提高到55kg。

电动自行车需要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这要求既要考虑骑行者的驾驶体验,更要关注行人的安全,如果一味追求高速度、高重量和高功率,必将会潜藏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新国标怎样改?在安全上做加法,在执行上上强度

众所周知,行业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需要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具体到电动两轮车领域,就是需要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保持一致,并与《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保持协同,这两部法律对车辆行驶速度、动力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涉及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认定标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想当然的认为通过修改新国标,改变车辆属性认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技术层面,新国标在限速器防篡改、代码标识、电池充电器与整车互认等方面仍有改进的地方,接下来,新国标的修订应当在防篡改、阻燃等方面进行完善,在提高电动自行车安全水平上继续强化。

在执行层面,新国标由于执行力度不一,才使得车辆改装和电池改装等违法行为不断,安全事故丛生。所幸,随着过渡期的结束,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的抽查,打击改装车辆、改装电池、销售不合规车辆等违法行为,新国标的执行正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业监管从严,告别野蛮生长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房地产,还是教育、食品、医疗,政策监管趋势都是越来越严格,规范化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国标,一味靠放松监管、躲避监管,是不切实际的,整个行业应当摒弃侥幸心理,放弃幻想,直面现实,合规化经营才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