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广州到杭州,33年后,当杭州迎来「亚运会时刻」,在体育盛事的标签之外,「智能化」与「数字化」无疑是本届亚运会最大的亮点之一。

从开幕式的数字人点火仪式、绿茵场上的四足机械狗、AR/VR互动再到亚运村内的智能化基建......赛场内外的数智化体验,让本届亚运会被媒体称为「史上最智能亚运会」。

但让这些黑科技从图纸落地现实,并非一件易事,这不仅需要科技大厂与小厂间的通力合作,更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全力以赴。

城市攒局,科技大厂们各出奇招,最智能的一届亚运会背后,究竟是谁吃到了红利?

为了亚运会,科技大厂们卷疯了

时间拨回33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最深刻的记忆可能是亚运歌曲《亚洲雄风》和吉祥物熊猫「盼盼」。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在当时,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有10余年,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筹备一届亚运会对彼时的中国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据当时的口述史记载,中国在筹办亚运会时,出现了资金不足的情况,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捐款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主要办法之一,据亲历者回忆,一位老太太将10年攒下来的养老金捐给亚运会,许多小孩也是一袋一袋地捐......

33年后,这样的景象早已不再。

作为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与科技含量极高的一届亚运会,杭州与背后的诸多中国科技大厂正在自己卷自己。

这样的科技实力从赞助商名单就可窥见一斑。 据「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统计,包括阿里巴巴、支付宝、商汤科技、快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诸多科技大厂的名字均在名单之列。11家官方合作伙伴中,有5家都是互联网科技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科技大厂对亚运会的技术赋能,主要体现在满足通信需求与承接赛事体验两大方面。

在满足庞大的通信需求上,不同场馆、不同赛事、不同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如何实现准确性与稳定性,对数字基建的算力、存力与内部的组织与执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作为史上首届「云上亚运」,阿里云一方面在云底座上全面采用云原生技术,在数据存储上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可靠。另一方面,采用云转播技术,构建了赛事场景专属的重保网络,以保障亚运转播信号快速、稳定地传输至各地节点。

中国电信则在浙江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织了一张「聪明网」,部署了300MHz频宽的5G pRRU网络设备;中国移动则投资超10亿元为亚运会打造了公网和专网,以满足赛事期间的网络监测、人员调度、联动指挥、保障展示等各类需求。

而在体验上,无论为赛事表演提供技术支撑,还是赛场内外的智能化体验,中国的科技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秀出各自的技术肌肉。

如在赛事管理上,钉钉联合亚运会推出了「亚运钉」,在协同办公领域实现了包括线上会议、行政审批、人员管理、赛事培训、赛场监督等各类服务的一体化,「亚运钉」也是全球首个大型体育赛事一体化数字办赛平台。

在赛场内外的互动体验上,商汤科技主打「AI+AR」的虚实融合。AR导航、AR眼镜、AR智能屏、AR智能巴士......让本届亚运会的AR含量浓度极高,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成为了一大亮点。

联想则为亚运会提供了比赛专用硬件,商用办公电脑等超过上万套设备和运维支持,分布在超过74个场馆以及服务设施。

而对远程观赛的用户来说,在转播技术上,拿下转播权的中国移动咪咕、腾讯、抖音、快手等也在视听体验上下足功夫。

中国移动咪咕实现业内首次移动端AVS3+HDR Vivid国产化标准融合点直播规模化商用;快手在亚运会直播中用了自研的子弹时间技术,腾讯则在演播室造景上,用AR搭建了西湖白天、黄昏、夜晚三色虚拟演播厅......

可以这么说,以「智能」为办赛理念的杭州亚运会,在大厂们的能力加持下,展现了实实在在的科技硬实力。

最智能的一届亚运会,谁吃到了红利?

与众多大型体育赛事一样,对科技大厂们来说,集体涌向亚运会背后,看中其实是流量、品牌和经济三大效应。

首先,不可否认的就是流量效应。亚运会恰逢国庆与中秋,对迈入存量时代的互联网平台而言,大型体育赛事无疑对各平台包括DAU在内的流量指标有着最直观的改变。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几乎大型体育赛事均能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在本届亚运会期间,无论是前期出圈的亚运会执勤小哥,开幕式的数字人点火仪式,还是由体育明星所贡献出的名场面,本身就具备天然的流量,这对苦于「流量」的内容平台而言,本身就是极好的内容入口,曾经的北京冬奥会就曾带动中国移动品牌曝光718亿次。

其次,则是品牌效应,包括亚运会在内的大型体育赛事对筹备方与参与方而言,都是一次集体性的大考。

如对云计算的算力与存力,对观影体验的极致要求,不仅考验科技公司的底层技术能力,同时也考验其应对此类事件的运维能力,堪比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

因此,如果能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秀出技术肌肉,对于科技企业的品牌实力与技术实力本身就是官方盖戳与背书。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此次在开幕式中,依靠数字人点火出圈的支付宝,打破了自身「支付工具」的刻板印象,狠狠秀了一波技术潜力。

最后,则是看不见的经济效应。

一方面体现在传统赛道的红利争夺。如对视频直播平台而言,尽管拿下体育赛事转播权需要极大的投入,但其所带来的用户粘性等隐形红利也不可忽视。

再比如在IP等周边产品上,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效应」也有先例。而根据杭州亚组委数据显示,本届亚运会的特许经营规模也创造了历史最佳,相关特许经营已上线了17大品类1100余款特许商品,而亚运会唯一官方线上销售渠道是则是天猫。

另一方面,则是新兴产业的拉动,例如本届亚运会备受瞩目的电竞项目,利好腾讯等大厂。

如拿下转播权的腾讯,其电竞团队为杭州亚运会定制了《王者荣耀(亚运版本)》和《和平精英(亚运版本)》,同时还推出了一套腾讯电竞执赛工具,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

总结来看,尽管「大厂吃肉,小厂喝汤」的现象依旧存在,但谁能吃到赛事的红利,依旧还是依靠底层的技术实力。

结语:后亚运时代的「面子」与「里子」

某种角度来说,透过最智能的一届亚运会,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体育赛事本身,更是未来智能化生活的印记。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而言,无论是尝到了破圈的红利,还是赔本赚吆喝,本质上就是通过亚运会的窗口,实现了一次技术与品牌的表演秀,这是「面子」。

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在后亚运会时代,当体育赛事的短期流量效应过去,如何让技术更好地融入城市基建,如何探索更多技术场景的商业化价值,可能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