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汕头·澄海站)将于8月7日—8日在汕头澄海区隆都镇前美古村举行,现在小编带大家去澄海云游一番,领略侨乡风情。

侨乡澄海

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是红头船的故乡。澄海华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华侨文化资源丰富。樟林古港作为红头船的启航圣地,是海外侨胞心中的“精神家园”和寻根基地;陈慈黉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更有“半个故宫”之誉,是潮汕乃至全国少有的珍稀历史遗存,是潮汕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千年古港程洋冈被广东华侨博物馆专家学者确认是粤东最古老的港口,把潮汕海上丝绸之路史提前10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樟林古港红头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慈黉故居

前美古村

本站赛事的主会场前美古村位于澄海区西北部隆都镇,始创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30个很美乡村之一”。

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四季气候宜人。四周有桑浦山、莲花山群峰环抱,韩江水系穿贯缠绕,远山近水,格外秀丽,宛如世外桃源。置身古村,让人萌生古朴之意,有回归自然之感。

古村源远流长的历史赋予了古村特有的人文资源,村内保留完整的善居室、寿康里、三庐、古祖家庙、醉石山庄等18座百年老宅第,以“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的建筑风格,集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精华于一体,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穿行其中让人如入迷宫,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村海外华侨众多,是汕头市有名的侨乡,也是一个盛产名人的地方,走出过泰国总理陈家乐在内的数十位国家政要,以及清末华人首富陈慈黉等多位巨商。古村的陈慈黉故居占地2万多平米,被誉为“广东第一私宅”,内有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赛事举办期间,将有特色农产品、特色歌舞表演等文旅活动,同时,古村的自然原生态环境和潮汕传统侨文化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游览体验。

非遗民俗

提起汕头,总会想起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牛肉丸、达濠鱼丸、鲎粿……美食固然重要,但汕头文化远远不止于此,还留下了很多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赛事举办地澄海就拥有澄海灯谜、蜈蚣舞、鳌鱼舞、铁枝木偶戏、“赛大猪”、卤鹅制作技艺等多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为汕头文化增添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跟随小编的步伐,带你“云游”澄海非遗。

澄海灯谜

澄海自古文风极盛,源于古代隐语、斗智炫巧的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较长的历史,至明清时代发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清代康熙年间的《澄海县志》,已有“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令猜者什百为群,曰灯谜”的记述,传承已有300多年,且已流传到东南亚的潮籍华侨华人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的澄海灯谜因局限于方言区域未能远播,直到后来被称为“正宗谜”的中原谜法传入,并与本地民间方言、谜语相融合,遂构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澄海灯谜。

澄海灯谜中保留了宋代临安“击鼓猜射”的传统开猜形式,独具特色。此外,还有“猜谜母,中状元标”等民俗形式。现在,澄海灯谜使用的创作法门达20多类,谜目也有100多项数百种,开猜形式更是多姿多彩。

2008年6月,澄海灯谜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门蜈蚣舞

清光绪年间,澄海游神赛会之风极盛,各种各样的游行节目竞相出现。酷爱民间舞蹈的陈成锦与石文勇见蜈蚣爬行,萌生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蜈蚣”身躯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尾部由两根藤扎成剪刀形状,并套上红绸,头、身均涂上斑斓夺目的色彩。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根据蜈蚣的动态和习性进行模仿,表演者半蹲的姿势起舞,模拟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惟妙惟肖,受到民众的喜爱并流行开来,传沿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澄海西门社区以百足毒虫蜈蚣为题材,将潮汕人“种田如绣花”的精细与动物舞蹈的粗犷完美结合,创意编制创作出独具韵味的蜈蚣舞,意在驱邪接福保平安。现有资料显示,这在我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2008年6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蜈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新鳌鱼舞

鳌鱼舞始创于1943年,编导主创人员余锡渠,澄海永新村人,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地下党负责人。鳌鱼舞的创作题材来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鳌鱼崇拜,既有“独占鳌头”的吉祥寓意,同时又带有激情燃烧岁月的红色革命色彩,展现奋发上进的主题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演时由一人擎鱼珠引带,五人藏身于模型中操纵鳌鱼,表现鳌鱼“出海”“畅游”“跃龙门”等情景,舞蹈由潮州大锣鼓和连缀曲牌伴奏。演至高潮,鳌鱼吐珠,焰火冲霄,男青年表演的鱼灯舞,与登鳌的渔女吹箫奏乐相呼应,在刚毅中又增添了妩媚的情趣。

2009年10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鳌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厝洲双咬鹅舞

相比于蜈蚣舞和鳌鱼舞,双咬鹅舞就更具澄海地域风情,可谓是“最接地气”的澄海民间动物舞蹈。舞蹈所表现的是澄海培育出的最大优良品种鹅,素有“鹅王”之美誉的澄海狮头鹅。双咬鹅舞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澄海民间艺人陈和存其父陈唪嗳联合陈阿九、洪胜等创作的,用舞蹈的形式再现狮头鹅的独特神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蜈蚣舞和鳌鱼舞不同,双咬鹅舞道具造型较小,长3米,高2米,参与表演人数也不多,只需3名演员登场,表演更具灵活性,可以适合更多的场景演出需要。表演时以潮州大锣鼓为奏,由牧童手持牧笛唤出巨鹅为开场,随着而来是两只栩栩如生的巨鹅伴随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其中设计了“悠游沐浴”“翩然戏水”“专注觅食”“安恬舔虱”等一系列表现场景,以嬉戏咬斗为高潮,整个演出人鹅共舞,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把一种乡村农家景象以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

2007年,陈厝洲双咬鹅舞被列入汕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枝木偶戏

铁枝木偶又俗称纸影戏,是盛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极具地方特色。原澄海县(现汕头市澄海区)是铁枝木偶的原创发散地。铁枝木偶戏里的木偶是集塑像、潮绣等传统工艺于一身的艺术品——纸版贴布贴珠为帽,香稿粉做头面,木料为躯体,服饰上满是精美潮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偶戏演出有传统剧目和固定剧本,剧情及音乐唱腔均从潮剧移植,可以看作是“微型潮剧”。戏班演出时要搭建小型舞台,以彩眉绣幕分隔,后台操纵的人盘膝而坐,操持木偶前台表演。

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程式。这些独特的操纵技艺,经过民间艺人一代代的传承创新,已形成一整套完整制作和表演式样,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汕头木偶戏(澄海前溪铁枝木偶)》进入澄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冠陇“赛大猪”

澄海冠陇“赛大猪”习俗始于清代,通过“赛大猪”、“迎神”等活动敬拜妈祖、关爷,敬仰忠义美德,庆贺物阜民丰,祈求合乡平安,延续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的“赛大猪”由乡里各姓氏轮流主办,凡主办赛事的姓氏,其祠堂应张灯结彩,迎妈祖、关爷塑像入祠,摆设香案,陈列艺术贡品,高搭竹棚,摆放赛猪,并组织乡性潮州大锣鼓化妆巡游。

“赛大猪”的场面十分壮观,密密麻麻几百头开膛去腹的大肥猪各趴在一只只约有1米多高的特制红木架上,整齐排列,身上盖着红红的“福”字印章,头上系着红花缎带,口中衔着苹果、橘子等水果,代表平安吉祥。规模庞大,营造出浓烈的丰收喜庆氛围。《赛大猪习俗》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菜脯制作工艺

菜脯,即腌制萝卜干,贮存时间长的菜脯称作老菜脯。非遗老菜脯是潮汕一道非常经典的地方风味小吃,在潮汕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咸菜、鱼露并称“潮汕三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菜脯以澄海盛产的优质萝卜等农作物为原料,经盐渍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潮汕风味。菜脯制作一般是在冬至前后进行,要经过“晒、腌、藏”三道工序。将萝卜洗净,然后放太阳下曝晒,晚间收回,用竹苫围实,撒上盐,上面用石头压实。隔天再曝晒,重复前面步骤直至萝卜干扁为止,就成了菜脯。

经过传统精工腌制而成的老菜脯色泽乌黑发亮,皮柔肉酥,香脆可口,还被广泛应用到潮菜中去,开发出菜脯粒、菜脯条等系列风味小吃,畅销海内外。《老菜脯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卤鹅制作技艺

潮汕有“无鹅不成宴”的民谚,说的就是卤鹅。潮汕人食卤鹅历史悠久,富有盛名的“贡咕卤鹅”,创始人为许松茂,首创于光绪年间,至今一百多年历史。澄海卤鹅,用的是狮头鹅。狮头鹅的饲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原产于广东饶平县浮滨镇溪楼村,后传至潮安县古庵乡及澄海县月浦乡,现多分布于澄海区和汕头市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汕卤鹅传统烹卤技艺以潮汕传统卤水为基础,选用世界体型最大的狮头鹅为原材料,烹制而成。其核心技艺之一在于独特卤水的配制,以酱油、冰糖、桂皮、八角、香叶、南姜、蒜头、甘草等香料,按一定比例熬制成传统卤水,香味浓郁,香色醇美,历久弥香。核心技艺之二在于烹制过程的火候及工艺操作,称为“三吊三浸”。

澄海狮头鹅,已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文化,也成为很多从当地出去的海外侨胞抒发思乡情怀时的美食寄托。《卤鹅制作技艺(澄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鸿薄壳米传统制作技艺

薄壳,亦名凤眼鲑、海瓜子,学名为“寻氏肌蛤”,为海洋贝壳类生物。从浅海中捞获的薄壳,经人工生产技艺操作,成为美食“薄壳米”。盐鸿“薄壳米”传统加工技艺繁重复杂,手工技术成份较高。薄壳从海底割捞上船运至加工作坊,通过脱锭、筛选、浸漂、煮沸等流程,再用竹扒搅拌,继之经过捞米、撒盐等多种工序之后,装篓上市。拍米全凭师傅依靠经验掌握火候手工操作,劳动强度极高,是潮汕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更反映潮汕美食工夫精致的人文特征。《盐鸿薄壳米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上述传统美食制作技艺,澄海还有南金、蚝烙煎、苏南朥饼、潮式全牛宴、潮式粽球等传统美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或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个妙趣横生、精巧细致的非遗项目都潜藏着澄海人生活和艺术的基因密码。

8月7-8日,有趣的民俗,好吃的美食,好玩的民间艺术,尽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今日澄海

感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