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渭南资源禀赋和实际市情基础上,根据《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了 《渭南市“十四五”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规划》 。实施好“十四五”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规划,对缩小渭南城乡差距,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该规划正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渭南“十三五”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渭南市域城镇发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沿陇海、西禹两条交通廊道逐步向外围辐射形成南北两条城镇发展带,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市域西南部区域的区县与小城镇,尤其临近西安的近域圈层,发展态势较好,城镇人口与规模提升较为迅速。

截止“十三五”期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 81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 46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 231.26万人,城镇化率 49.31%,全市全年生产总值 1866.27亿元;产业发展有序推进,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建成投用,白水县、蒲城县成功跻身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现代农业稳步提升,粮食总产实现“十四连丰”,规模养殖场发展到1428 个;渭南西站建成运行,渭黄高速引线开通,白水县结束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310国道扩宽改造了渭南到华州段,卤阳湖民机试飞机场基本建成;集中供热率大幅度提高,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提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 734 所、幼儿园 160 所,义务教育段超大班额全部消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渭南面临的问题

“强县弱市”格局明显

相较于“十三五”期间渭南取得的成绩,目前渭南所面临的局面和这些问题,更值得重视。作为人口大市的渭南中心城区首位度较低,中心城区缺乏除行政管理外的其他职能,缺乏对人口与产业的吸引力,导致“小马拉大车”局面的出现,城镇化动力较为单一,模式粗放,各区县与重点镇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呈现同质化,农村除以种植养殖为绝对主导的产业模式外,粗加工型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广布, 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突出......

渭南城镇化动力较为单一 模式粗放

渭南市域内山地、台塬与平原地区的城镇密度与规模有较大差异,除渭南中心城区因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导致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外,包括华阴、韩城等旅游资源富集的城市也未能深挖狠抓特色资源优势,旅游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建滞后,与渭南市域绝大多数城市一样,均以能源、资源型产业为城镇化主要驱动力;大量沉淀在各区县与重点镇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也呈现同质化,普遍布局分散,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配套较差。

县域在城镇化中举足轻重 “强县弱市”格局明显

市域强县大县较多,同比陕西其他各市,作为人口大市的渭南中心城区首位度较低。全市 1866.27 亿元产值中,县域经济 1327.8,县域经济占比高达 71.1%。市域重点企业和工业园主要分散于各区县,如韩城经开区工业总产值 752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38%。中心城区缺乏除行政管理外的其他职能,缺乏对人口与产业的吸引力,经济总量占市域的 28.9%,导致“小马拉大车”局面的出现。

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任务仍然艰巨

目前我市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上不平衡的问题并存,处于补齐民生短板的关键期。在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重叠、城市与农村交织的总体格局下,渭南市中心城区(主城区、华州区、卤阳湖)在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快速接入中心城区和枢纽站点的交通路网体系不够完善,产城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衔接与互动,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尚未全面统筹。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城乡交通及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仍然明显。

城镇化率水平与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融入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较大。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突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部分城镇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步伐有待加快。

城乡发展形态、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有待调整优化

城镇发展定位趋同,内部功能互补性不强,集群效应不高。小城镇发展滞后,积聚产业和人口能力较弱,约 60%的小城镇建成区人口规模不足 0.5万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城乡建设个性不够明显。

广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渭南农村除以种植养殖为绝对主导的产业模式外,粗加工型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广布,尤其北部台塬和南部山区内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对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力度的不足,中部地区常年耕作导致缺水、洪涝灾害与土壤沙化问题日趋严重,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

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元

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 45%以上

至2025年,全市常驻人口达 466 万人

至 2025 年市域各县市至渭南中心城区、至西安市主要枢纽 1 小时可达

全面打造蒲城、大荔、华阴市域副中心城市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城乡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城乡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经济建设更加协调,经济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到 2025 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元;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升,中心城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以上,生产总值突破 600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 35%,较 2020 年提高约 7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到 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五年渭南市城乡居民收入趋势图

城乡产业融合开创新局面

在政策从紧、资源趋紧等多重考验下,坚持以转型促发展、在发展中快转型,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形势下,按照做大总量、做优存量的思路,以发展比较优势经济为核心,以技术创新、结构创新为动力,依靠重点项目驱动、产业链拉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市域服务业质量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占比增加,现代农业规模壮大,使县城和重点镇成为农业人口转移转化的主阵地。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 45%以上,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到 30%左右。

城乡空间布局呈现新面貌

全市逐步形成“三主四副两轴两带多点”的市域空间结构,建立“市域综合性主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六级城镇体系,产城融合步伐加快,特色小镇带动能力凸显。至2025年,全市常驻人口达 466 万人,城镇常驻人口达 279.6 万人,城镇化率突破 60%,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实现全域全覆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五年渭南常驻人口趋势图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新成效

以民生需求为核心,以解决民生实事为突破,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不断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主动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建设,完善 1 小时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进一步完善。

推进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城镇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 6 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构建起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乡镇公路和通村公路相协调的综合交通网络, 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 至 2025 年市域各县市至渭南中心城区、至西安市主要枢纽 1 小时可达,各区市县之间 1.5 小时可达;渭南至周边经济圈核心城市 3 小时可达。

提高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 99%以上。实施“气化渭南”建设,提高天然气保障水平,燃气普及率达到 99%以上。加大集中供热建设力度,集中热普及率达到 60%以上。 全面打造蒲城、大荔、华阴市域副中心城市 ,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品质县城、美丽县城、生态县城。

聚焦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市政交通设施,完善市政管网,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综合性养老托育服务机构,优化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加大图书馆、体育场、足球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县城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得到新提升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务工人员 免费接受基本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稳步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逐步提高。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生态资源开发,努力使生态成为渭南最具价值的生产力。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全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实现准四类排放,城市建成区内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开展城市排水防涝综合治理, 全面消除城市内涝,城市防涝能力达到 20 年一遇标准。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开展城市生态绿化,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稳步增长,促进城市绿化提质增效,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节能减排降耗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人居生态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乡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土地、产权、户籍等统筹城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影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坚持把郊区乡村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分布,抓紧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和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增强郊区保障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功能,努力成为高科技农业的领军者、优质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城乡融合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抓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鼓励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超大城市的亮丽底色。深化农业农村关键领域改革,继续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力度,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发展活力。

希望这些目标能够真正实现

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