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山城区向西南方向,在曲折的盘山路上蜿蜒100余公里,方能到达蒲洼乡芦子水这个海拔1260米的深山村。村里人近九成都姓“隗”,可这个有着600年村史的小山村,数百年来始终坚守不乱族纲,严守族规,同姓人不能通婚,隗氏家族的故事在方圆数百里成为佳话。可如今这个村的经济发展也如同其遵守的族规老例一样,几乎停滞不前。3年前,芦子水人掀起隗氏追根溯源的热潮,意在从打响姓氏文化品牌中,趟出民俗产业之路。

小村育人十八代

昨天,75岁的隗有树匆匆吃完早饭,饭碗一推,将一块破旧毛巾塞进棉衣的口袋里,向村西头的隗氏祠堂快步走去。“这两天,山里雾大,墓碑上肯定灰尘多,得赶紧擦干净喽。”隗有树老人对随行的记者说,“祠堂外面立着隗氏120座墓碑,上面刻的尽是俺们老隗家的祖训族规,都是老隗家的宝贝,我得挨个儿给擦得干干净净的。”

“‘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天下姓隗的,祖籍都在芦子水村,村西南的沟谷中,隗姓祖坟的石碑现在还立着呢,隗姓家族都称之为‘隗家老坟’。”隗有树讲起了隗姓的历史渊源,芦子水村隗姓村民,最早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京都西南大山深处垦荒种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的。村里近90%的村民姓隗。自隗氏祖先在此安葬后,老坟处已埋葬了隗氏的十八代子孙。由于历史年代久远,老坟原貌已荡然无存,眼下仅存民国二年五月初九立的墓碑。

说起隗姓,隗有树话语间透着自豪。据他介绍,隗氏祖先自落户芦子水村后,经600年来的繁衍生息和村民陆续外迁,目前隗氏家族成员已遍布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吉林、山东、甘肃、四川等地。无论他们迁往哪里,都沿袭着隗氏家族的两个族规:辈分分明,男孩儿起名字均是三个字,中间一字为辈分,除孔孟两姓外,隗姓是第三家;隗姓家族不乱族纲,同姓人不能通婚,至今严守族规,成为佳话。

“大小朝中士,金门迎守廷,承消荣并福,有永合功立,富贵青满春……”

说起隗氏辈分,隗有树一张口就说出一大串,“我是‘有’字辈,在芦子水村辈分最高,如今已繁衍至‘富’字辈,六代同堂。”

隗有树告诉记者,尽管他年岁已高,但作为村里隗氏家族的长辈,得为老隗家力所能及地做些好事。早在3年前,隗有树和68岁的隗合川一起揽下看护隗氏祠堂的差事,整理族谱、接待来客、打扫卫生等啥活儿都能干得有模有样。

祭祖大典引来数万人

“别看芦子水村小、人少,隗氏家族可出了不少能人,隗合显就是其中之一。”隗合川带领记者在隗氏祠堂四周边参观边介绍,早在3年前,祠堂所在地还是荒坡,如今建成了华夏隗氏铭园,不仅按照原貌复建了祠堂、家庙,还建起了墓碑林、隗氏英烈广场、隗氏文苑三大园区,这是热心人隗合显一手操持的。

隗合川提到的隗合显,是隗姓家族文化联谊会秘书长。5年前,退休后的隗合显,发起成立了隗姓家族文化联谊会,在隗氏家族中发出捐资倡议,并带头捐资重修祖墓,利用募捐资金建起了华夏隗氏铭园,并在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祭祖大典,广纳天下隗氏族人,共扬隗氏家族文化。

“别看芦子水位居深山,可从年关开始到清明节,村里能吸引几百甚至上千名隗姓族人前来拜祭先祖,有本市其他区县的,也有外省市的。尤其是清明节祭祖大典那天,能来四五百人。”隗合显说, “隗”在我国是个小姓,最新最全的百家姓里,前500名根本数不到它。隗姓人在京冀两地一共才1.8万多人,其中,房山人就占了一半。通过对隗氏家族历史的研读,隗合显被隗氏家族世世代代在山区与自然抗争的坚忍精神、乐观淳朴的生活态度所感染,退休后便开始四处奔波考证,不久前出版了三集图书《隗氏家族》。

随着调查的深入,隗合显联系到越来越多门头沟、涞水、易县等京冀其他地区的隗姓人,发起成立了隗氏家族联谊会,修建华夏隗氏铭园。如今,园内的英烈广场上,竖立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12座隗姓英雄塑像。祠堂内,珍藏着隗姓人自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等近40件,悬挂着传承了18代的隗氏族谱。

最让隗合显有成就感的是祭祖大典。“祭祖大典这一传统文化活动,不仅能让隗姓族人数典感恩先人,还能聚来老隗家的精气神。”隗合显说,芦子水的祭祖大典源于2008年,已先后举行了5次。去年清明节祭祖时,族人一起唱族歌,升族旗;撞传续钟是隗氏家族祭祖中最有特色的,挑选隗氏第26代后人中的成年人,撞钟26下,寓意隗氏家族传承到了26代;撞钟之后,隗氏后人走进祠堂,分组祭拜,手持高香,行三拜大礼。

“眼瞅着今年的清明节快到了,最近不少居住在外地的隗姓人纷纷询问今年的祭祖大典事宜。春节一过,立马就得筹备祭祖大典,诚邀天下隗姓族人。”隗合显说,通过举办祭祖大典能凝聚家族,拯救隗氏姓氏文化,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和美德,铭记孝道,同时能聚来隗姓族人的精气神,共同在繁衍生息中开创美好生活。

姓氏文化带来新商机

“芦子水毗邻河北涞水,村民分散居住在5个自然片,耕地少,没企业,主导产业是村东坡千亩仁用杏基地,此外还有花椒、板栗、柿子种植,交通运输,养蜂等产业,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才3000多元,不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是个穷村。”村支书隗合占说,芦子水地处深山,引进企业发展二产难以实现,村民致富增收,得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他们期盼将隗氏文化这一品牌做响做大,带动村民发展民俗旅游。

隗合占介绍说,这几年,村里倾全力支持隗氏文化发展,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不断进行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村庄,完成了村西与隗氏文化路段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新民居。目前,120栋新民居已基本建成,今年8月,村民就能搬迁入住。新民居上下两层,楼上居住,楼下搞民俗接待。

隗合占带领记者来到村里新建的民俗旅游接待中心。“中心能同时满足200多人就餐,民俗旅游是芦子水富裕村民的最好途径,村里有民俗旅游接待户50户,已建成的华夏隗氏铭园以及祭祖大典等文化活动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休闲心理需求, 通过民俗旅游经济收益来促进村民致富增收。”隗合占说,村里自从2008年发展隗氏文化以来,如今以隗氏文化为载体,已建起五个旅游观光景点,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产生幽幽怀古之情,还能饱享这里高于平原地区几十倍的负氧离子。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坚信,越来越多的游客会走进芦子水。

专家:寻根不忘感恩 文化不误发展

“寻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寻根的科学性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增强和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著名姓氏文化专家袁义达表示,近年来,全国形成了姓氏文化寻根热,各地纷纷建姓氏文化园,举办拜祖寻根活动,开发姓氏文化产品。传统的优秀文化能促生新型文化产业,姓氏文化就具备形成文化产业的条件,但在发展姓氏文化,打造文化产业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寻根文化资源体系、对外宣传体系,建立与寻根文化产业相配套的优良的接待服务软环境,以及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硬件设施,这样才能实现姓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寻根祭祖的本意是感恩,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人们在学会感恩中生活,对于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态十分有益。”姓氏学专家牛曰光教授认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敬拜祖先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活动,同一姓氏对同一祖先的崇拜会强化血缘部族的认同感。将姓氏文化当作一项产业去发展,能为姓氏文化延续提供经济后盾。要想把姓氏文化产业做大,变为一项富民支柱产业,不能仅靠建一个姓氏文化园,或举办一次拜祭活动来支撑,应融入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开发,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种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姓氏文化和富民产业永续发展。

作者: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