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卫视又出节日爆款——《重阳奇妙游》,用现代科技讲述传统文化,丰厚文化底蕴在似真似幻的画面中得到充分展现,让各大地方卫视加速内卷,纷纷推出属于本土文化魅力的高质量节目。从汉服、各博物馆的网红文创再到电视节目和纪录片,国风这股大潮正在涉及到更多的层面,影响更多的人。

除了过节时惊鸿一瞥的晚会,还有哪些讲述传统文化国风纪录片值得带孩子看起来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在严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家长来说,这个纪录片实在是太适合了。每集5分钟,讲完一件文物的故事。虽然其背后浓缩的历史不能详尽,但是它能引起孩子浓厚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想象力,许多孩子会借此查找史料,想要去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这就足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根据历史的脉络讲故事,第一季是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第二季主要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文明时期的文物。第三季则瞄准了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段时期,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文物,在历史上,也不过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制作者在设计它时,融入了时代的审美和哲思。该片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3856268件文物中精选了100件国宝,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衣一词,原意指的是老百姓普遍穿着的麻布衣服,后指代平民百姓。“华夏江湖,春风雨露;杂粮五谷,布衣华服。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羽衣舞。一根丝,一块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开篇文案点明该片主旨,讲得是春绸冬棉,也讲得是岁月冷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集各一个主题,分别从服装材质的选取、款式的流变、色彩的印染、设计的创意和制作的工艺五个方面,以叙述的形式来展示中国服装文化的“现在进行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集《浑然天成》,讲述了棉花、丝绸、皮革等繁琐、辛苦的制作过程,并穿插着许多普通人的故事。来自植物或动物身上的棉丝绒革,在一个个故事里有了温度,它们纵横交错,编织出布衣百姓的百态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衷于让孩子学习兴趣班和特长班的家长,对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想必有一定的了解。该纪录片则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厚重的历史文化课,它分为《博采》《造化》《匠心》《时风》《传播》《遗产》六个单元,沿着宏大的历史脉络出发讲解笔墨纸砚的诞生和演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狭义的文房四宝指的是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但仅就纸而言,除了宣纸,还有四川的竹纸、山西的麻纸、云南的东巴纸、新疆的桑皮纸等等。地理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示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片中提到,传奇女诗人薛涛将素纸与芙蓉相融合,制成桃红色的薛涛笺,在上面执笔作诗,一扫素纸的沉闷,增添了几分彩笺特有的柔情蜜意。通过这样的事例,表达出文房四宝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书画艺术传承、普及与繁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有人以为,现代人对咿咿呀呀的戏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不过,假如他们打开某个戏曲唱段,看到蓬勃而出占满屏幕的弹幕,想必会睁大眼睛,表示不可置信。是的,现在不少年轻人对戏曲有空前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昆曲,作为百戏之祖,它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昆曲的产生与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因此它也被称为“盛世元音”。曾经的“盛世元音”在近代逐渐衰落,一度从舞台上绝迹,这个艺术种类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仿佛昆曲唱词里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01年开始,沉寂已久的昆曲慢慢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全本《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是什么赋予了昆曲穿越时空的力量?问题的答案,就在纪录片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园林?亭台楼阁,公园,花园?

该纪录片有一个副标题,名为“长城内的花园”,第一集《仙境在人间》就直接点题,指出自秦始皇建造了长城,中国就是围墙内的一个大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千多年来,自汉、魏晋、唐、宋、明清到当下,造园,从未停止。八集的篇幅,讲述了历朝历代住在园林里人的生活和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林,起源于“蓬莱”仙境的梦想,后演变为文人的“桃花源”,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梦想的仙境和心灵安宁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艺术家、园林文化专家评论说:“该片最值得称道之处,是把园林放在了国家、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下,探究人与园林、与自然、与家国的关系,体现了大人文的关怀,由此折射出园林的人文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诗、功夫、设计、国画、美食、建筑,看似没有联系的六个主题,被别出心裁地融合到纪录片《与古为友》中,唐诗一改其端庄文雅的姿态,变成摇滚乐的最佳拍档;功夫不再被奉为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神话,成为街舞舞者的良师益友;水墨国画由纸面跃入现实,成为摄影师取景与构图的灵感来源……每一集都是一次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

因此,在节目中,我们看到,唱作歌手陈粒在当代摇滚精神与唐朝诗歌间,找到惊人的关联,比如摇滚与古诗都追求韵律与韵脚的协调;美籍华裔编舞师余衍林也在传统武术与街舞的融合中,领悟新境界,比如街舞与功夫都专注于开发身体律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与古为友》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主题:传统从未走远,它一直是流行文化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