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热爱坚持到极致的人,到底有多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把热爱坚持到极致的人,到底有多酷

如果在体育电影里,情节可能会这样展开:初展运动天赋的少年,遇到不可战胜的强劲对手,少年拜师学艺,咬牙坚持,逐渐形成逆风翻盘之势。

到终极对决之时,大概率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

揪心,但也没那么揪心。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结局无非两种:少年成为王,或无冕之王。

但现实世界中的体育故事,却往往发生在不被镜头聚焦的角落。

在光环和天赋之外,关于热爱和坚持的故事,生长在家门口的健身步道和足球场上,公园的跑道和乒乓球桌上。

寻常,是这些运动故事最大的特色。主角们不受地域、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可能是工位对面的同事,电梯里偶遇的邻居,也可能就是你我。

这些故事被细碎的日常包裹。

但带来的触动,却完全不输最顶尖的体育电影。

高光时刻

简单来说,张家口崇礼,凌晨12点,50公里。这是尤佳人生中第一场越野比赛。时间、地点、数字,构成了她最直接的印象。

但身处其中的感受却具体而细腻。

远处是漫无边际的黑,近处是头灯照射下胡乱晃动的道路。踩过杂草和砾石,翻过山丘,眼前是又一座山丘,没有尽头。绝望和身体的酸痛一起泛上来。

好在天空在一点点变亮。太阳在最高的那座山后面,跳动着上升,像是一场缓慢向前的迎接,冲淡了尤佳心里的绝望,「反而升起了一种希望」。

类似的感受也出现在李逸轩第一次跑马拉松时。

从天安门出发,途径公主坟、知春路、奥森公园,最后是鸟巢。「撞墙期」大约出现在30公里的时候,坚持和放弃的念头同时在他脑海里叫嚣。放弃占据上风的阶段,用公里数来衡量,大约是5-6公里。

而后他看见了终点——鸟巢,伫立在不远的前方。

他用「沸腾」来形容那个瞬间:兴奋盖过了所有疼痛,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冲向鸟巢。

但这种兴奋,却不常在李子奥身上出现。

他从初中开始练习健美操。参加全国比赛早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聊起专业,得意的神色会在他的脸上一闪而过,「我们市有一个统考,我在男生里排第一」。

即便经过岁月的打磨,相似的神情依然会在徐伟聊起踢过的球赛时浮现。

64岁的徐伟回忆起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那是1987年的9月17号,他代表工厂足球队,对面是北京体育学院的专业球员。

场上赛况焦灼,1:1平局,双方准备踢点球。

最后,一个关键性的点球被徐伟扑了出去——他们也因此拿下工厂有史以来第一个北京市冠军。

「工厂奖励我们上南戴河,一人奖励200块钱,兴奋了好几天」,说完他补充了一句。

困境

但困境是一定会出现的。有的来源于生活,有的源于运动本身。

两位奔跑者的困境有相似之处,又或者,是相似的困境让他们都选择了跑步——这种对时间、地点都没有特定要求的运动。

尤佳是一名手术室护士。通常,一台手术要持续十几小时。最夸张的一次,她从手术室出来,躺在休息室缓了半小时,才有力气动身回家。

李逸轩最忙的时候,曾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我需要解决一些前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会非常有压力」,但他更愿意称之为挑战。

工作几乎撑满他们的生活。处于过饱和状态下的人们,很少会拥有规律的运动。这样的念头往往刚一冒起,便被身体的疲惫压下。算了,还是瘫着吧。

从时间维度来说,退休的徐伟拥有更为宽裕的空闲。但岁月的附加品,却是身体机能的老化。

疼痛的到来非常突然,没走几步就疼出一身汗。去医院做检查,「骨膜」「钙化」这些陌生的词语一股脑砸在徐伟头上。医生的结论是必须做手术,「把关节里的烂渣清理一下」。

谈及手术,徐伟脸上会出现少有的失落。偶尔疼痛的脚踝,提醒着他身体的衰老。

「原来踢球得跑,受伤以后就跑不了了。」

像这样持续性的痛苦,也出现在李子奥的健美操道路上。

照理说,那是他人生前二十年最重要的一场比赛,事关高考、评级;照理说,那是他最擅长的动作,「做得还比较漂亮,算是成套的一个亮点」。

但他却失误了。「当时就直接懵了,我没想到我感觉很稳的一个事,失败了」。

改变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比赛结束后,李子奥消沉了一段时间。

母亲专门在学校旁边租了间房子陪读,上完文化课,他就继续训练。但失误就像一根刺一样,始终埋在他心里,「之后每次做那个动作,都会心里不舒服」。

故事的转机发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没有什么突如其来的顿悟,只是在紧密的训练日常里,「好像慢慢自己调整,就调整过来了。」

手术后,徐伟对自己的运动生涯产生过一瞬间的怀疑,但很快,「一天不动浑身难受」的身体给了他回答:他不可能不运动。

医生安排了恢复时间表,他按照医嘱来,在家里仰卧起坐,练腿拉筋,「天天一身汗」,但恢复得很快。

受伤以后,踢不了专业的比赛,他时不时抱着球去家旁边的球场,约上三五邻居比划比划,都是从前的那一拨人。当然,也有住在附近的小年轻,有时候加入他们,谁输谁赢还真说不准。

高强度的工作叠加运动,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生活节奏。但尤佳却非常享受。

适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最多3千米,然后拼命往下跑5公里,10公里,15公里」。换上跑鞋,塞上耳机,跑步出汗,把焦虑全都丢在身后。

尤佳形容这是一种更为放松的状态。在这一点上,李逸轩或许能和她达成共识。

介绍自己时,他习惯在「程序员」前面加上「不太典型」的定语。在他的经验中,空闲时间都拿来瘫着,是身边人的普遍选择。

或许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运动习惯,李逸轩从不觉得压力和运动相互排斥。无论工作再忙,他都会挤出时间,跑步、骑车、打乒乓球。

「快节奏的对抗性运动,能够非常迅速地排解情绪。」他解释道。

全民健身

经常运动的人,可能会在很多细节产生共鸣。比如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尤佳习惯把跑步记录晒到朋友圈,跑完第一个全马之后,有人私戳她要不要加入医院的跑团。去奥森跑步,去崇礼比赛,绕着北京跑出「2021」的数字,跑团经常会组织户外活动。

去杭州跑马拉松时,她还遇过同医院的一位医生,已经快60岁了。当时天气很热,尤佳起初还觉得他可能不能完赛,「没想到竟然完赛了,成绩还不错。」

李逸轩锻炼的时候,经常会叫上身边的朋友。

公司同事有时会拜托他带着健身,一起运动减肥。一座城市的大学同学还建了微信群,因为都爱打球,谁有时间就在群里问一句,看能不能约局。

徐伟始终是身边朋友中最有号召力的一个。

「我们这帮锻炼的人,从黑发练到白发,谁要天天不见面,我特难受。」徐伟形容他们工厂附近运动的朋友,「就跟一个家一样」。最大岁数的现在已经83岁了,退休以后开始运动,和徐伟他们一起锻炼了有20多年。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7.2%。越来越多的人,迈出家门,在运动中释放自我。

不止运动

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徐伟年轻时踢球,场地很简陋,他当时是守门员,跳起、扑球、落地,非常容易受伤。「现在有草皮了,设施变好了,变化太大了。」最方便的是家旁边的公园,走路不到10分钟,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地、健身设施,还有可以表演节目的大舞台,附近邻居没事就去那里走动。

李子奥小时候「训练条件比较艰苦」。老家的训练场馆没有专业的比赛板,就只能用垫子和泡沫板拼在一起,做难度的时候垫在地上防护。

读大学以后,专业体育馆和比赛板明显多了。训练环境也变好了,暑假在北京带课的时候,他就经常到附近的公园,带着小孩跑步、做些基本的训练,附近健身的人特别多。

对这一点深有同感的,还有尤佳。附近的公园、街道,都是她跑步的场地,包括中国体育彩票在内的很多机构,给城市的塑胶跑道建设出了很多力。她不止一次感慨想住在奥森附近,「设施比较全,还有跑道,中间还有补给点。」

李逸轩身边的朋友,有时还会去参加中国体育彩票组织的活动,大家一起热身、跑步,奔跑在城市的塑胶跑道上,感受运动的自由与魅力。

体彩的默默奉献,拓宽了人们运动的可能性,也给运动带来了更丰富多彩的打开方式。

仅2011年至2020年,就有逾184亿元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崭新的健身路径、运动场馆随处可见,有趣的比赛活动纷至沓来,像尤佳、徐伟这样的运动达人们也在不断涌现。

中国体育彩票,作为全民健身事业的推动者、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支持者,将和你一起见证全民全运,让健康中国梦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