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军事家,是当时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良将,也是东方六国中能与强秦抗衡的极少数军事将领之一。

李牧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期转向抵御秦国。在抗击匈奴时,李牧采取“能而示不能”的战略战术,等待时机,将匈奴诱而歼之。时机一到,李牧带领15万赵军歼灭了匈奴 10 余万人马,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此后十多年,匈奴再不敢南下,维护了赵国北部边境的安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期抗击秦军的过程中,李牧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宜安一战,他大破秦军,为自己赢得了“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 229 年,秦国大将王翦进犯赵国,直逼都城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二位将领全力抵御。秦国看到在战场上无法取胜,便对赵国施行反间计,派人携带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果然中计,将李牧斩杀。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攻下邯郸,赵国灭亡。

赵国并不是第一次中秦国的反间计了。长平之战前,赵国就中了秦国之计,临阵换帅,将身 经百战的老将廉颇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赵军40万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

赵国从立国开始便政变不断,使得赵王对非赵姓将领一直不信任。从赵襄子元年赵氏立国开始到赵王迁被虏为止,赵国共发生过九次大兵变,连赵国最杰出的君主赵武灵王也在沙丘之变中被困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地理环境影响,赵国虽然是中原国家,却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国家接壤,使得赵国的民族结构变得异常复杂。赵人民风剽悍,崇尚武力,重义轻法,“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 罚不信,地形不便 ,上非能尽其民力,固亡国之形也”。在这样的 “人治 ”的国情下,赵国处置国家大事比较随意,法制建设不完善,为李牧之死创造了条件 。

除了赵国君臣不信任、法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之外, , 李牧自身的原因,也这出悲剧不可避免的关键因素。 李牧有大将之才,相应的权力也很大。赵国边关的官吏任免、财政税收大权都在李牧手中, 且李牧手握十余万重兵,又“厚遇战士 ”,早已引起了奸臣的嫉妒和国君的猜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牧的性格特立独行,《史记》上说:“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李牧如果认为一件事是对的,连赵王的命令都不听。赵孝成王要起用李牧时,“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从这件事上,可见李牧倔强的性格。当赵王下诏要召回在前线的李牧,用其他将领取而代之时,李牧不知大祸将至,拒绝交出兵权。这等于放弃了最后一次保命的机会。赵王作为一国之君,威严遭到蔑视,李牧的厄运也就为时不远了。在赵王的不满和猜疑这下,加上秦国离间计的挑拨,终于给李牧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牧悲剧的发生既有赵国多兵变、民风喜争斗等传统因素导致的君臣不信任,以及法制的不健全和庙堂昏聩亲奸佞这样的客观原因,也有其才高权大、性格倔强、过于坚持原则等自身原因 。李牧惨死的悲剧,就是这多重原因共同发挥的作用,这种功臣的结局在历史上不断的重演,也是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