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1年11月,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大元”,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诞生了。

志在天下的忽必烈怎么会允许“江南岂有别疆封”?

早在1267年,他就诏南宋降将刘整入京,制定了“攻占襄、樊二城,再浮汉入江”的灭宋战略,至元建立时,襄樊已经被围困四年,危在旦夕。

在这关键的节骨眼,荆襄前线却闹出了将帅不和的矛盾,总督京湖军务的制置大使李庭芝遭到领兵的殿前副指挥使范文虎掣肘,导致襄樊的外援几近断绝。

贾似道本欲亲往前线坐镇,却因为宋度宗患上“贾相依赖症”,不允许他离开京城须臾,无奈之下,贾似道偏听偏信,临阵易帅,更加造成前线军心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疆域图

孤立无援的襄樊又坚持了两年,终于在1273年,樊城陷落,襄阳守将吕文焕献城投降,南宋朝廷苦心孤诣营建的京湖防线被撕开一道大口子。

攻下襄、樊二城后,忽必烈下令暂缓攻势,令各地督造战船,整治兵甲粮秣,为顺江直下江南做准备。

而襄樊的失陷对南宋的各方面影响是极为巨大的,除开在战略上变得极为被动,最主要的是由此人心离乱。在此后元军的大举入寇中,沿江各城大多望风而降,再也没出现能够孤城独挡元军数年的情况。

宋恭帝:藩篱尽去,肉袒请降

1274年6月,忽必烈宣布“南伐”。而此时的南宋,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年7月,宋度宗驾崩。

虽然宋度宗实在算不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拱手权奸,衰敝寝甚”,但好歹也在位数年,有一定的凝聚力,而如今他“恰巧的”驾崩,留下的三个儿子却还是小孩子。

宋度宗的这三个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宋末三帝”,年龄最大的是宋端宗赵昰,只有七岁,最小的宋末帝赵昺只有三岁。最终贾似道跟谢太后几经权衡,立了四岁的次子赵显为帝。

襄阳被破,沿江的守臣多是吕氏故旧,再加上天子是个小孩,让人怎么看怎么像是末日气象,所以在吕文焕的招降下,纷纷改弦易辙,连被寄予厚望的鄂州守臣都献城投降。元军从鄂州直下安庆,并在安庆水域的丁家洲击破南宋的水陆两路阻击,击溃了南宋最后的主力。

此战过后,南宋基本丧失了与元朝主动作战的能力,再无余力阻挡元军直下三吴。而贾似道也因为丧失败绩断送掉南宋朝廷最后的希望,在朝臣强烈的反弹下黯然下台,被贬而死。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已经攻入浙江腹地,局面已经再难以回转,临安陷落已成定局。这时候,有大局观的人已经开始为后事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必烈灭宋路线图

刚履新临安知府文天祥的上疏,建议谢太后把度宗剩下的两个儿子赵昰以及赵昺出镇福建、广东,为中兴恢复保留火种。关键时候,谢太后也不倔了,在宗室的劝说下,赵昰改封为益王,赵昺为广王,这也是她所下的最后一个正确的决策。

正月十九日,元军已经到达临安城十五里外,求和不得,跑路不能的谢太后只能派人向伯颜送上降表。至此,绵延三百年的大宋从法理上来说,已经灭亡。但故事远没有结束。

谢太后决意投降的当晚,不愿当亡国之臣的大臣们纷纷南下以待时机。这其中就包括益王、广王,以及“宋末三杰”。

宋端宗:行朝初建,矛盾重重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被众臣拥立为帝,是为宋端宗。

由于元军的这次“南伐”是从荆襄入手,浮汉入江,直驱浙江,所以两淮、荆湖、闽广等地还尚在南宋的统治之下。而且行朝几次颁布诏书号召天下起兵勤王,各地都纷纷响应。在人心可用的情况下,如果能够锐意进取,未必不能恢复江南。

但在行朝内部,哪怕是这种危急存亡的关头,仍然是矛盾重重。丞相陈宜中与陆秀夫不合,煽动言官弹劾罢免了陆秀夫,将他贬黜潮州。

张世杰因此责备陈宜中:“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宋史.陆秀夫传》),陈宜中才因此不得不把陆秀夫召回。

文天祥从北方逃归,赶来福州奉谒宋端宗,提议趁现在人心可用之机,利用己方的优势,从海上出兵收复江浙,但这一提议却被陈宜中阻挠。后来文天祥又多次“与宜中等议不合”,失望之下,遂前往南剑州组织民兵抗元。 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官员、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庐陵富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在殿试中被宋理宗拔为第一后(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在宋朝最后被封为信国公。 宋亡后,被俘到... 文天祥与张世杰也有分歧,主要是围绕义兵问题。在鄂州陷落后,贾似道被迫率领南宋最后的精锐,在安庆水域丁家洲与元军进行决战,以惨败告终。

此战之后,南宋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被消灭,所以各地起兵勤王的大多是自己组织的义军。文天祥主张团结义军,他建议行朝组织各地义军为官军辅助,合谋江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端宗画像

而张世杰由于是行伍出身,对义军团练这种民间武装天然带有一种轻视,并没有意愿对各地义军加以整合训练,结果导致分散各地的义军被元军各个击破。

行朝建立仅半年,元军就在带路党的指引下大举进攻福建,意图彻底扑灭南宋余烬。此时的行朝尚有战兵十余万,丁夫三十万,依托“万山之险”,完全有一战之力。但张世杰却一味求稳,在元军尚未到来时就把端宗转移到海上。

张世杰此举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导致福州守将献城投降,而南宋行朝也由此流落到海上,并在之后长期漂泊在海上,行朝已经变成了历史上独特的“海上行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世杰像

行朝从福州流亡到泉州,张世杰在泉州守将蒲寿庚“阴怀异志”但没有公开造反的情况下纵兵劫掠蒲寿庚的商船,此举造成蒲寿庚公开宣布弃宋降元,杀尽南宋滞留在泉州的宗室,并且出兵袭扰海上行朝,导致行朝在福建无法立足,无奈驻跸广东。

次年(1277年)七月,张世杰攻打泉州不果,元军乘势进入广,并且迅速攻占了广州。元军水陆并进,把行朝逼到了井澳,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了。

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跑路”过程中,陈宜中对“中兴恢复”的事业失去了信心,借口去占城借兵,从此一去不复还,最后在暹罗终老。

宋末帝:大势难挽,崖山悲歌

1278年正月,在日复一日的海路迁徙中,宋端宗驾崩。这个时候,随驾的官员们都已经丧失了信心。关键时刻,陆秀夫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的说道:“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尚在,你们准备置他于何地?”

先以大义压制住群臣,陆秀夫再给群臣打气:“古人有依靠几百人中兴社稷的,如今百官各部俱在,还有士卒数万,焉知我们不能中兴社稷?”,一番话有理有据有节,鼓舞了群臣士气。于是群臣拥立广王为天子,史称宋末帝。

陆秀夫与文天祥是同榜进士,毕生的偶像是朱熹,是一个坚定的卫道者,从不主动与人纷争,只是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当时行朝漂泊海上,远离故土,朝会时群臣们只能以夹杂着茅草的泥土当作御殿前的台阶,可谓窘困至甚。为了不让人轻慢朝廷,每逢朝会,他都盛装出席,一丝不苟的完成各种礼节,“未尝少怠”,他用自己的行动,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秀夫负帝投海雕像

广东被占领后,张世杰打不通去往占城的海道,只能不断派兵登陆,以求找到一个落脚点,但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只能将行朝迁到了崖山。

崖山的地形十分险要, “两山相对,中有一港,其口如门,可以藏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然,也不是固若金汤,当初张世杰让行朝驻跸在此时,就有部下提议,顺便派兵占据出海口,如果能胜最好,如果不能胜,也可以继续泛舟出海。

这个建议却被张世杰否决了,因为将士们在海上已经漂得够久了,再这样下去容易离乱人心,所以他决定死守崖山。

1279年正月,元军包围崖山,一面从海路占据出海口,一面由陆路断绝崖山的淡水供应,南宋将士被包围数十日,无滴水可饮,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二月,元军对崖山发起总攻,元军兵分四路,从东、南、北三面发起进攻,元将张弘范亲自率水军在西边海面守株待兔。 张弘范张弘范(1238年-1280年2月11日),字仲畴,元朝名将,易州定兴(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征宋,最后在厓山海战中带领元军灭亡南宋。 张弘范是个“心机boy”,他先让人从北面乘着涨潮进攻宋军,然后退潮时奏乐,让元军跟随潮水而退,让宋军以为是佯攻。

第二天,再故技重施,这次却不是佯攻,而是三路齐头并进,宋军遂大溃。由于宋军舰船以铁链相连,仓促之间宋末帝的坐舰动弹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崖山海战图

陆秀夫见元军朝中军节节推进,知道大势已去,他先仗剑逼迫妻儿投海自尽,然后再赶至宋末帝的坐舰,对懵懂的宋末帝说: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续资治通鉴·元纪》

说完,背负着宋末帝,二人一起投海殉国。陆秀夫用自己的一身践行了士人的风骨,也为大宋王朝画上了最完美的句点。

元军退兵后,张世杰返回崖山收拢残兵,得知宋末帝已死,杨太后绝望自尽。张世杰还想再立一位赵氏宗室为帝,以继续抗元。但是在不久后,张世杰却不慎落水而死。

纵观他的一生,败多胜少,人无远志,而且还被时人诟病“惟务远遁”,但这与其说是张世杰的个人缺点,不如说是南宋大势已去,他只能在越来越紧蹙的方寸之地辗转挪移。而他本为金人却几番拒绝元朝招降,这份忠诚,不知胜过多少世食宋禄的“衮衮诸公”。

就在崖山海战前两个月,坚持在福建广东抗元的文天祥也因为大势不在,被元军俘虏,其坚贞不屈的事迹不绝于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