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昔日的泗水亭长,却以非凡的智慧和胆识,最终跃升为汉朝的辉煌开国皇帝,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传奇经历可谓震古烁今。

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刘邦出身微贱,文化底蕴并不深厚,更并非文人墨客,但他却有两首诗作流传千古,其艺术成就甚至可与专业诗人相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元前195年的深秋十月,刘邦率领着骁勇善战的军队,成功平定了淮南王黥布的叛乱。

富贵还乡当然不能锦衣夜行,刘邦凯旋而归的途中,选择了回了一趟自己的故乡沛县。

刘邦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十分感慨,便设宴于行宫之中,诚邀昔日旧友与父老乡亲共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幽情。为了增添宴会的喜庆氛围,刘邦一行人还不停地唱歌助兴。

当酒宴达到高潮之际,刘邦情不自禁地敲击起名为筑的乐器,豪情满怀地吟唱起了自己那首脍炙人口的《大风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亢激昂,苍凉而深远的歌声,仿佛将听者重新带入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刘邦越来越激动,情感真挚的眼中甚至闪烁着泪光,对父老乡亲们说起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不舍。

而这首《大风歌》,不仅是刘邦政治情怀的真诚倾诉,更是他人生经历的生动写照。

首句以风起云飞的意象起兴,流露出一种乘势高扬、一步登天的意气风发;次句以威震天下的气势承接,是一种削平群雄、君临天下的志得意满;尾句是家国焦虑的叹惋煞尾,一种危机四伏、前路难卜的家国忧思。

整首诗短短三句二十三字,一气呵成,沛然,浩然,怆然,深蕴一种苍凉宏大的审美效应。

不仅蕴含了刘邦从底层小民到至尊帝王的传奇经历,也深深表达了他对家国天下的深沉忧思。

伟人就曾对这首《大风歌》赞不绝口,称赞其“写得好,很有气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一生佳丽无数,但对戚姬是格外的宠爱,就连她所生的孩子也格外偏爱,为其取名“如意”,寓意心愿得偿,事事如意。

但尚未缔造汉朝的岁月,他便与吕雉共同孕育了刘盈。汉朝建立后刘盈自然而然地被立为太子,肩负起国家的未来。

然而刘邦每每审视那位仁厚却略显柔弱、毫无自己的风采的太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波澜。

戚夫人又为他诞下了刘如意这位皇子,于是萌生了废掉他太子之位的念头,转而想立戚姬之子刘如意为储君。

但自古长幼有序,太子又并无大过,况且吕后在朝中势力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政动荡,易储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全诗四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拟人手法,既展现了汉初易储之争的激烈与复杂,又揭示了刘邦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当刘邦心生易储之念时,朝中大臣们纷纷站出来劝阻,他们坚称太子刘盈将来必能如鸿鹄展翅,一飞冲天,带领大汉江山走向繁荣昌盛。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太子羽翼已丰,想要轻易更换储君,绝非易事,况且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强行易储,则要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必将引起朝野动荡,危及大汉江山的稳定。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他感叹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储君人选,只好写下这首诗来安慰戚夫人,表达了他对江山美人的无奈抉择,流露出他内心对于这一场易储之争的深深叹息。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更是对人性与权力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剖析,将刘邦的犹豫、挣扎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这两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刘邦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成为后人研究历史、品味文学的重要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虽为“文盲皇帝”,但他的诗作却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人心,成为千古绝唱。

相比之下,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礼仪,勤于笔耕的乾隆皇帝,一生留下了四万多首诗篇,却未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佳作,鲜有经典流传。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文学的魅力并非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