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国乒男队团体比赛决赛场结束。

当王涛激动掉拍,倒地捂脸大哭。

当观众席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狂呼。

当队友冲进赛场,叠罗汉一样压在王涛身上欢呼时。

国乒乓球史上,堪称经典的镜头画面就此诞生。

(图为王涛激动地躺倒在赛场上,队友们扑上去庆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比赛,被中国老球迷们称为“封神一战”。

它让中国人吐出了在胸口憋了6年的窝囊气。

而这场比赛中的那个“秘密武器”,也被球迷们牢记。

他叫丁松,削球打法的选手,被国乒队“窝着”训了6年才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朝亮相就拿下关键比赛的关键得分点,被外国媒体盛赞。

24岁,成为世界冠军,不少人知道丁松赛场上的辉煌。

但没多少人知道,他的乒乓之路波折异常,中有母苦父亡,还有妻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995年,国乒的绝地反击!

1989年,多特蒙德世乒赛,中国男乒被击入谷底。

男单无人进决赛,男双、混双失利,团体赛男乒更是被瑞典队5-0剃了光头。

“奇耻大辱!”万千球迷如此表达心中的愤怒与失望。

国乒总教练许绍发和郗恩庭相继请辞,骄傲多年的中国乒乓声名跌至谷底。

与之相伴的,是长达6年的赛场冲不出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欧洲横拍两面反胶弧圈球的打法厉害的不得了。

而中国还在坚持直拍快攻打法,技术落后。

是29岁的蔡振华站上男队指挥台,提出改变,让国乒进入“上旋球时代”。

右蔡振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召回擅长的横拍两面反胶打法的马文革。

找到王涛,让这位左手横拍,正手反胶,反手生胶,近台快攻加弧圈球打法的“生胶小妖精”成为赛场对手的噩梦。

从一群“童子军”里选出孔令辉和刘国梁从“小”培养。

再加一个被陆元盛教练强烈推荐来的,叫做丁松的削球选手,被“秘密”培养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89年到1994年。

三届世锦赛,两届奥运会,男单冠军全部旁落,男团在世乒赛中连续败北。

导致民众对国乒的信心跌至谷底。

到了1995年,天津世乒赛男乒5大主力名单公布。

王涛,老将。马文革,有严重肩伤。孔令辉刘国梁,太过年轻的小将。

丁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还是个高度近视的削球打法选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简直是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的“磕碜”队伍。

但就是这看着“磕碜”的5人队伍,逆袭起来才最热血昂扬。

1995年世乒赛,老球迷们一回想起来就心潮澎湃。

国乒7场赛事全部夺冠,从地底直冲云霄,实现绝地反击。

那年19岁尚显稚气的刘国梁,在男单半决赛淘汰强大的瑞典老瓦,引得看台观众仰头大啸。

那年20岁的孔令辉击败刘国梁拿到男单冠军,让中国球迷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

(冠军孔令辉,亚军刘国梁,季军王涛、丁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男队团体比赛的决赛前,刘国梁找到蔡振华主动请缨。

可没有同意,蔡振华坚定选择派出“秘密武器”丁松,搭配老将王涛和马文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男子团体比赛决赛场,王涛先上对阵瓦尔德内尔,1:2不敌丢掉开盘一分。

随后马文革接棒对阵佩尔森,2:1胜利扳平战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第三盘是关键得分点,丁松对阵卡尔松。

丁松发挥得好坏,关系着整场比赛的走向。

一个是中国的无人听闻过的球员,一个是瑞典曾拿过三次世乒赛男团冠军的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尔松上场信心满满,进攻相当激烈。

可他遇上的是丁松,打球就像玩杂技,又像做游戏,削球时转时不转,攻拉让人目瞪口呆。

左一板右一板,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丁松削得卡尔松球都找不到,脸色那叫一个难看,内心狂喊救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突然强攻控制住局面,之后就是丁松的主场,2:0赢下一分,将比赛拖进第四盘。

接下来马文革上场对阵瓦尔德内尔,不敌,大比分再次拉平。

第5盘开始,王涛走到台前,对阵佩尔森,他肩上承载着国乒男队的荣誉。

2:0获得胜利,最终中国队3:2击败瑞典队,夺得男团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观众都说:“没有丁松,国乒男队肯定没法问鼎男团比赛!”

丁松,独特的削中反攻实战打法,国家队里独一份。

1995年重新夺得斯韦思林杯,丁松忍不住亲吻荣誉奖杯。

(丁松亲吻斯韦思林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的时候,有个女人在千里之外哭得不能自已。

她叫胡妹娣,是个一点都不懂乒乓球的人。

但在电视机前看着丁松的神采飞扬,她知道。

自家那个消失了6年的儿子,终是打出头了……

02

父亡之后的,不理解母亲

1971年出生在上海,丁松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中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在机械厂工作,因为患有病痛,长期病休在家,拿不到多的工资。

母亲在造漆厂上班,每天累死累活地努力,只有40多块钱的工资。

丁松底下还有个妹妹丁力,上面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需要照应。

两个孩子,四个老人,一个病人丈夫,家里的压力都积在母亲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松小时候非常依赖母亲,因为母亲给了他太多的爱。

他喜欢打乒乓球,母亲就勒紧裤腰带将他送进体校学习。

他眼睛近视,母亲一咬牙就拿出攒的30多块钱,给他配了架很好的眼镜。

胡妹娣常对儿子说:“你喜欢打乒乓球那就好好练,不管打不打得出好成绩,起码能锻炼个好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上海市乒队广招学员,丁松前去立马报名。

可身板单薄的12岁小子跳远跳不到1米5,百米跑步跑不进及格时间。

如果不是体校的老师当场求情,请领导让这孩子拿起球拍展示。

也许丁松将没有机会创下之后的辉煌。

抬手就是削球。

丁松在当时以近台直板快攻打法为主流的环境里,显得那么特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特别而被留下来,得到机会的丁松万分珍惜,平日里训练简直不要命。

好在努力没有白费,1986年去往武汉参加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

一个单打冠军,让15岁的他被选拔进了国青队。

头上有了“国”字号,丁松觉得未来都是坦途。

可转过年本定了他参加的一场比赛,却被教练临场换了人。

(左陆元盛、右丁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里头有些苦闷,他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实力不够。

丁松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擅长交朋友,在队里一直被叫“孤独松”。

为了不让自己胡思乱想,他就不闭眼地在台子前从白天练到黑夜。

可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是让他忍不住学会了抽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春天,教练发现了丁松的抽烟行为,将其退回上海市队。

好像晴天一个霹雳打下来,丁松当场流下眼泪。

可当回到市队发誓要再打回去时,上天偏偏给他了更加痛苦的考验。

1988年9月,丁松那40出头的父亲永远闭上了眼。

至亲离去的痛,让17岁的大男孩泪流进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忍悲痛,他也扶着摇摇欲坠的母亲,安慰眼睛红肿的妹妹。

他说自己会努力成为家人的依靠,只是他的母亲并没有选择依靠他。

1989年4月,母亲领了位陌生男人进门,说这个男人会陪着她一起撑起这个家。

母亲的话让刚成年的丁松心里狠狠憋了一口气。

他无法接受母亲这么快就要组建新家。

他也无法接受,有另一个人要占据他父亲在家里的位置。

不舍得与母亲吵架,也不想和继父同一屋檐下。

拿起背包胡乱塞进去几件衣服,丁松留下一封信,告诉母亲自己要去打球了。

之后谁也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长长的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6年分别后重聚,方知自己不该

从1989年到1995年,丁松从市队走进了国家队。

这期间,他没有给母亲写过一封信,没回过一次家。

所以他根本不知道,1991年,因为被造漆厂的工作损了身体,他的母亲办了内退,开始起早贪黑卖馒头维持生计。

他也不知道,母亲因为太过想念,给他写过几封信,都因地址不对而被退回……

(丁松其实唱歌还挺好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妹妹丁力曾忍不住和母亲埋怨。

说:“哥就是自私,只顾自己的感受,根本不管你有多累,你要怎么活!”

对此胡妹娣只说,是自己伤了儿子的心。

知道母亲放心不下哥哥,丁力后来也渐渐不说哥哥的“坏话”,让母亲难过。

(丁松的母亲和妹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胡妹娣第一次得到儿子的消息。

这年电视机里播的世界杯乒乓球赛。

那个打出3:0击败外国选手小赛弗的男孩,是她的儿子!

被亲戚拉着通过电视认人,胡妹娣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她总算见到了儿子,也总算放下了担忧的心,她的儿子真的是打球去,没有出任何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世乒赛在天津举行。

坊间都在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丁松,是国乒男队主力。

听到消息的胡妹娣心里涌起一股冲动,她想去现场看儿子打球。

可去往天津的票都买了,她又开始犹豫。

不知道自己的出现,如果被儿子发现,会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和发挥。

于是默默退了票,她在比赛这天去往亲戚家看电视,由此和儿子见面。

国乒男子团体决赛场,丁松第三位出场,对阵卡尔松。

当他拿下关键一分时,现场观众欢呼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懂乒乓球的胡妹娣在亲戚家泪如泉涌。

国乒男子单打决赛结束,丁松被授予铜牌时,胡妹娣又一次眼泪夺眶。

她为儿子感到骄傲,同时她也心疼,因为儿子能打进世界比赛,定然是吃了许多的苦。

丁松的一夜成名,带动了老家上海的热闹。

许多媒体通过关系找到丁松的家人进行采访。

胡妹娣的经历,胡妹娣的眼泪,全部见报。

报道从上海传到北京,一直专注于乒乓球的丁松恍然记起,自己已经好久没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的时候负着气,心理有着那么多的不理解。

分别6年后再相见,从小到大的经历在眼前走马灯一样闪过。

丁松看着母亲比记忆中更加苍老的容颜,愧疚满怀。

抱着妈妈泪流满面,这个24岁的小伙子不停道歉。

他说着自己的不该,也说着自己今后一定陪伴。

04

妻伤后,明白生活的真谛

1995年,是丁松的幸运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仅和母亲拉进了关系,也收获了爱情。

因为世乒赛一战成名,丁松被手持特约记者证的高靖疯狂迷恋。

年轻的东北女孩大胆又直接,毫不掩饰地说喜欢,快速打开了丁松的第一次恋爱。

相处仅半年就认定了彼此,他们携手走进婚姻。

1995年,丁松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拿下男单冠军。

1997年又作为主力球员,参加曼彻斯特世乒赛再夺男团冠军。

(左起:刘国梁、王涛、蔡振华、孔令辉、马文革、丁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打完比赛,丁松26岁,选择退役,他被半公派至弗里根豪森俱乐部打球。

安顿好母亲,给了妹妹不少钱,他和妻子远走他乡。

德国的俱乐部给丁松开出了高额工资,也给他配了洋房和汽车。

因为吃穿不愁,高靖之后便没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松因为平日里训练、比赛繁忙,他曾歉意地让妻子学学德语,交些朋友,自己丰富生活。

可高靖不喜欢这些,她不想学外国的语言,也不喜欢和外国人磨合思想。

她缩小自己的圈子,拒绝融入新环境,不交新朋友,只围着丈夫转。

甚至丈夫今天出门前穿什么袜子,吃多少饭都要她说了算,这能有什么好结果?

很快,丁松感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变得不耐烦。

而高靖觉得委屈又没有安全感,她觉得自己明明都是为丈夫好,对方却不领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争吵就这样开始,矛盾一点点被累积。

吵到2001年,婚姻被精疲力尽的两人画上句号。

婚姻的失败,让丁松有过不少反思。

沉默着回忆过去,他慢慢知道了爱情可以冲动,但婚姻的开始和结束不能冲动。

性格相合很重要,夫妻之间的沟通更为重要。

2003年,在国外的合约到期,强烈地思念着家人,丁松选择回过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之后才告诉母亲自己已经离婚两年,母亲胡妹娣叹了很长一段时间气。

先是进入陕西银河乒乓球俱乐部打球。

2009年被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聘任,38岁的丁松开始带学生打乒乓球。

后来的后来,事业发展顺利,感情也有归宿。

据了解,到上海交大任教后,丁松认识了一位女老师。

对方脾气好,爱笑,能做得一手好菜,也很喜欢乒乓球运动。

相互吸引着走到一起,慎重地决定再入婚姻。

被第二任妻子影响,后来的丁松更爱笑了,也变得开朗了。

(丁松为盛丹丹和刘燚证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喜欢闲暇时有事一起做,他们更懂得孝顺对方的长辈,让长辈开心。

丁松对岳母很是尊重与关心,妻子对丁松的母亲非常照顾与愿意主动陪伴。

结语:

2024年,曾经亲历辉煌的丁松也已经到了中年时期。

53岁,一路走来经历父亡、母苦和妻伤的他,经历了世事的打磨,变得更加成熟了。

有幸福的家庭,与从小就喜欢的乒乓球相伴至今。

(胡冰涛、丁松为队员加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丁松虽生活平淡,但处处藏着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