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已获批成为成都市唯一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四川省只有7个基地获此殊荣,这也是郫都区近五年来科技类第一个获国家级荣誉的项目。

一粒种子,播撒五湖四海;一位学者,用毕生心血结束了人类因粮食产量不足忍受饥饿的时代,他就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成都市郫都区德源东林村,翠竹掩映,青青苗田旁一处环境清幽、造型别致的林盘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便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作为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并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与园区内国际会议中心、青少年双创中心、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以及相关配套的稻梦生活空间构成了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该项目由郫都区人民政府、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四川泰隆公司三方合作建成。目前已完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于5月正式开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郫都区所特有的川西林盘资源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孕育了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项目的诞生。项目一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户外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2000余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告诉记者,“种业硅谷”项目的建立是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实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打造农业创新项目,发展乡村振兴郫都模式

据介绍,“种业硅谷”项目以“袁隆平院士和李文华院士”双院士文化科技品牌力量和农业世界文化遗产双重亮点的基础优势,开展学术交流、行业高峰论坛、教育培训、科研及农业成果展示、产品孵化及高端品牌打造,为郫都区农业创新项目打造新的名片。

同时“种业硅谷”将为郫都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杂交水稻科研为核心,种业硅谷项目将在原有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稻鱼、稻菜和稻蒜的有机绿色种养结合新模式。同时,结合林盘文化、川西文化和水稻文化,打造新时代林盘院落景观,积极探索“种稻致富”、稻米品牌塑造。青少年农耕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走出一条“种稻致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乡村振兴郫都模式。 “种业硅谷”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将打造极具特色的亮点,吸引一批关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落地发展。

此外,郫都区在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方面,也积极开展多项目合作,目前正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洽谈合作攻关韭菜韭黄工厂化生产项目,以及和四川省农科院探讨共建四川城乡发展研究院,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守住粮食安全 加紧超高产攻关,升级郫都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尤其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领域发展,努力不依赖粮食进口为粮食的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袁隆平院士曾说“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要守住。对于我们做育种科研的来说,便是不断培育高产、优质的良种。”据介绍,今年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在成都市郫都区、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米易县分别建立了三个30亩的超高产实验点,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一号”每公顷18吨(亩产1200公斤)的超高产攻关项目。

郫都区在农耕文化的传承上历史悠久,史册记载区内的稻田养鱼共生系统、水旱轮作系统在该区域使用时间至少在2000年,加之成都平原气候的自然条件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研发团队为了建党100周年献礼更是加紧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科研成果的落地。

助力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劳动教育研学示范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四川省旅游学会研学游学分会会长肖月强、副会长李雷就统筹整合郫都区的研学游学资源,提升打造全区域研学游学示范区对园区进行了参观考察。通过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及“袁隆平科普课堂”等场馆的参观,肖会长一行人一致认为,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以弘扬和传承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创新实干精神,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造国内高标准、高质量的青少年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研学营地。这也为袁隆平院士实现“少年识农愿”的愿望提供了现实路径,他希望当代青少年能够从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角度去认识并热爱农业。

后疫情时代,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的打造也适应围绕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形成商文旅体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农事研学实践”的融合发展新路子。以更开放的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今年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指导下,我市广大青少年学生急需劳动实践基地作学习之用。如此“市场在眼前、场所有现成”,正好就是两者的最好结合点。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将在5月份正式开园,让我们一起相约畅游五彩稻田,在农耕体验中感受春始、夏盛、秋收、冬谧……

采编:付艺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