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泓娟

(食品行业报道20余年资深记者)

来源 | 思想潮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各国几乎切断了与世界的往来,这使得全球供应链面临着严峻考验,也炙烤着人们原有的信任与安全认知,特别是粮食安全绷紧了各国领导层的神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名言再次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线——“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占全球耕地面积7%、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是否控制了中国人自己的粮食?

中国人赖以生存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安然无恙?

18亿亩耕地红线,是2006年我国提出的一个约束性指标。

1996年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2006年降至18.27亿亩,减少了1.24亿亩,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害损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耕地面积逐年下降,而人口从1996年到2006年增加了0.9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国土资源部

人口在增长,耕地在减少。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极其稀缺的要素,14亿人的口粮要用地,城市开发也要用地。

土地该怎样管理?

以经济学家茅于轼为代表的倾向于保城市建设用地的一派认为,现有的保护耕地政策与城镇化相矛盾,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巨大障碍。

与粮食用地相比,城镇化更重要,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是可以通过进口解决的,完全没有必要死守住耕地面积。

还有经济学者认为,目前被抛荒、不轮种的耕地有一定比例,同时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也很可观。

如果改变这些因素,中国的粮食完全自给是没问题的,并不一定要死守18亿亩红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的地价、房价会降低,可加速农民的城镇化。农民变成市民,其所占有的建设用地是一个农村人的1/4,这样还可以增加耕地面积。

这些设想并没有把建设用地的自我节制考虑进去,建一个经济开发区,占地多少?建设用地的需求有多大?农民变成市民所节省出的耕地够多少建设用地?

地产开发商是逐利的,房子盖得越多越赚钱,一旦放开18亿亩耕地红线,后果会是怎样的?

一些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经触碰到了我国土地资源供给的边界,耕地保有量逼近18亿亩红线,一些地区建设用地指标已经透支到下一个十年。

这还是在严格建设用地约束下的状况,如果不加约束,某些地区十年的建设用地使用量会是怎样的局面?将占用多少农田?

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靠出让国有土地,追求土地财政收入,有些开发商拿地之后闲置浪费,有些开发超前,忽视民众购买能力,出现了很多“空城”“鬼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难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财政收入,还会拖累地方经济发展。这样的“建设用地”,要恢复成耕地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

我国人均耕地仅1.4亩,人均耕地面积排在全球126位以后,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若土地使用不加限制,一旦陷入无可种粮之地的境地,国家的粮食安全将受制于人,国家安全也将岌岌可危。

粮食依赖进口,在新冠病毒横行世界造成的限制粮食出口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其安全性是如何脆弱了。

自2006年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这一指标一直没有变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保证这一指标的重要性。

2019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粮食问题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的论段正是基于此。

作为稀缺且不能再生的资源,耕地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耕地也是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维持生计的手段及定心丸。

我们需要从战略高度去理解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拥有可耕种之地不可分割。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