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国内逐渐得到控制,却在全球蔓延开来。英国主张用“群体免疫”法防疫,瑞典则直接向新冠病毒投降。慌乱之下,不少海外华侨开始抢购回国机票,十几万元一张的包机票价竟然一票难求,引起巨大争议。

再看看连续被德国人、意大利人抢走口罩、手套、消毒水的瑞士,你也发现,危机之下的国际分工理论是多么脆弱。而我国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在黑天鹅袭来之时又展现了多么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英式群体免疫管用吗?

英式群体免疫管用吗?

探究海外华人华侨的回国风潮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群体免疫”。

近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表示,英国卫生当局3月14日确诊了1140人,但政府诊断能力有限,有大量病例没有纳入统计。真实情况可能是这个数据的10倍到20倍。

英国政府认为,即便严防死守,也是防不胜防,因为只要出现一个病例,就有可能造成疫情再次爆发,所以不如索性放弃阻断病毒传播,目标是等英国60%的人都感染上新冠病毒并且康复之后,英国就能达到“群体免疫”。简单说就是他们认为英国60%的国民都感染上疫情后,大部分人就会获得免疫抗体,病毒就会缓慢消失。

英国目前约有6600万人口,根据帕特里克的预测,也就是说需要有400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想想那场面,确实不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专家怎么看群体免疫?

我国专家怎么看群体免疫?

拥有1012万人口的瑞典,基本也是同样的路数。瑞典在没有尝试开展进一步防控动员的情况下,直接放弃了对疫情的全面抵抗。当地一名官员表示,想阻止新冠疫情在瑞典传播已经毫无可能。该国公共卫生局则称,将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医护人员、已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

这意味着当确诊患者越来越多后,瑞典的医疗体系也将受到更大的压力。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3月14日发表文章表示,“群体免疫”完全是英国首相的“谎言”。饶毅称,当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在全体人民没有疫苗、极少数人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能出现的结果只能是“凡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这种现象是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中国舆论场上,国外的“群体免疫”也成为热点话题。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群体免疫”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这种看似公平的策略,可能存在伦理风险,也可能存在巨大隐患。在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发展下,我们希望更多人能获得更好生存的权利,而不是以个体的微弱力量去面对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

天价机票为何一票难求?

天价机票为何一票难求?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不少欧洲华侨看见中国逐渐控制住了疫情,都想第一时间回国。

在短时间的蜂拥购买下,3 月 16 日从伦敦希斯罗机场中转东京到北京的公务舱票价已达49037 元。只有罗马回上海需要中转两次的机票价格在万元以下,但机票非常少。

在民航航班大面积暂停的情况下,包机成为了海外国人归国的热门选择。票代公司人员举例说,目前如果以普通民航的形式包机,从伦敦回国,东航一架200人的包机,一共需要2000万元人民币,算成人均机票价格为10万元。

也许有人认为这么贵的机票应该应者寥寥,其实恰恰相反,目前包机机票也是供不应求。以公务机机型波音757为例,客舱有67个座位,到中国的机票平均售价在16万元。最近一班3月19日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机票已经售罄了。是的,你没看错,这么贵的机票都被抢光了。

不仅于此,机票价格又涨了!近日伦敦经停日内瓦飞上海的包机单个座位18万起的海报热传。3月16日,工作人员回应,上述包机一共40座,机票很快就售罄。目前还可接受预约的是12到14座的公务机,“大概12到14人的,165万左右”。为什么机票这么贵了?

从经济学角度看,机票价格是浮动制,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而定。比如春节那几天因为中国文化,都赶着那几天回家团圆,机票供不应求,基本上都是全价。而前阵子国内个别航班机票低到了几十元一张,那是因为疫情导致很多人宅家不出门了,没有买机票的需求,机票价格只能下调。

其实现在飞涨的机票和当初的口罩一样,都是刚性需求在黑天鹅事件爆发后的价格陡升。想想前阵子涨价几十倍还买不到的口罩,就能理解机票为何一票难求了。

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司长朱涛介绍:从3月4日起至今,共执行了13架次赴疫情严重国家的运输任务。其中安排7架次临时航班接回我国公民一共1101人;执行援外专家运输任务一架次,运送专家9人,物资11.09吨;执行援外物资运输任务5架次,运输物资78.45吨。

瑞士为何成了受气包?

瑞士为何成了受气包?

虽然很多国家在防疫措施上显得有点佛系,但他们面对防疫物资时可一点都不佛,反而狼性十足。这也导致有的国家成了受气包,最明显的就是“永久中立国”瑞士。

瑞士媒体3月7日报道,一辆瑞士企业旗下载有24万只口罩的货车在运送途中被德国执法部门扣留。为此,瑞士政府召见了德国驻瑞士大使。

结果并没有啥用,因为德国人根本没在怕的。口罩被截流后,瑞士又向中国采购了一批外科手套,该批医疗物资通过集装箱从中国发往瑞士。然而物资在中转德国时又被汉堡海关截留了。为此,瑞士方面又紧急召见德国大使表示抗议,要求德方立即放行。德方表示:“目前口罩已经找不到了,我们不知道口罩是不是在德国,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扣手套”的操作和上次“扣口罩”还不太一样。上次口罩是在德国境内通过卡车向瑞士运送的过程中被德国海关扣留的,而这次的手套集装箱仅仅是在德国中转就被截走了。据消息透露,手套集装箱是在汉堡免税仓库被扣的,这意味着该集装箱甚至没在德国入关。

人事

被德国人重击两次后,瑞士的歹运还没完,很快,他们的消毒水也被意大利人扣了。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称,他们已经和意大利当局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瑞士如此受气?这是因为瑞士作为地理上的内陆国家,被欧盟成员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及袖珍国家列支敦士登包围,没有自己的出海口。除非直接空运,否则瑞士的国际采购物资必然要通过欧盟国家的口岸。在各国都急需防疫物资的非常时期,瑞士的“俏货”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肥羊。

国际分工是否应反思?

国际分工是否应反思?

瑞士富庶祥和,自成一派,一直是很多人向往的国度。但在疫情来袭之时,他们的遭遇也非常值得研究。经济学主要创立者、“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产业分工曾有过明确描述:包括国际分工在内的合理分工合作有利于经济体之间整体福祉的提高,因为分工越细,各自从事的经济活动越专业,因而也更能提高生产效率。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或对使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限制为不必要”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其效果甚至比考虑集体利益还要好。

当今的产业链国际分工,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品牌营销”等流程来分段的。往往是产品的设计在一个国家,生产制造在另一个国家,品牌维护和销售管理又在其他国家。国际大分工的局面跟斯密理论讲得很吻合,可在紧急事件中就有点儿尴尬了。

瑞士物资被频繁拦截,说明国际分工理论在特殊时期会暴露其片面性。在平时,口罩、消毒水这种小玩意可以说十分不起眼,但在特殊时期,它们却成了紧俏的关键物资,也因此成为各地争抢的目标。

抢防疫物资的表面原因看上去仅仅是“缺物资”,但对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现货不足”,而是工业能力的缺失。说白了就是没有能力进行某种工业品的生产。而目前,世界上除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以外,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为全国人口提供足够的口罩以及其他防疫物资。

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字,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我国口罩的总体产能是日产2000多万只,产能为全球最高,占全球近半产能规模。而目前,中国口罩日产量已达到1.16亿只,产能提高仅仅用了9天时间。

全世界也见证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价值所在。再结合上述多国关于防疫物资的乱象问题,就进一步佐证了BWC中文网观察团的观点:中国制造的口罩正在成为全球新的硬通货。亦如彭博社曾报道的,10个美国人购买的商品中有9个是中国制造。

无论是这次瑞士被抢物资的现实警醒,还是其他国家去工业化的悲剧教训,都在提醒我们:不管何时,都要把实体经济发展好,发展全。因为一旦有事来临,不但可以“自己救自己”,而且还可以“救世界”。

结论

结论

对个人而言,在各种能力的构成中,日常看似不重要的底层能力,其实是战胜艰险的最重要能力。什么是强大的底层能力?站长觉得应该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健康能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职业和专业能力。有了健康的身体、专业的能力,才能从容应对疫情以及人生中的其他困难。

此次新冠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即使医治,更多的也只是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而最终战胜病毒的,靠的还是每个病人的免疫系统。因为病毒是平等的,无论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最终如何面对病毒,考验的也是每个人、每个国家的底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