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奥特曼、小马宝莉、蛋仔派对、火影忍者等等卡游、盲盒在商超、文具店畅销热卖,这些卡片为何对青少年格外有吸引力?5月12日下午,新京报小记者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附近,就此问题对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京报小记者街头采访现场。乔嘉汛 摄

部分未成年人热衷收集卡牌,已花费超千元

在小记者随机采访的学生中,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自己有过集卡行为,也有受访者表示从不购买卡牌、盲盒等。

罗同学告诉小记者,自己喜欢奥特曼,于是集了两年的奥特曼卡牌,一有钱就会去购买,他认为集卡牌会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有些学生则是因为看到同学们集卡牌自己也跟着集,这类学生认为集卡牌相当于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如果集到了稀有卡,就可以和同学们分享和交换,能增进友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未成年人一次只购买一袋卡片,金额一般在1元到5元不等,少数情况下也会购买10元、20元卡包。购买卡游累计不超过200元,但也有未成年人表示购买卡游金额已超千元。

一位学生表示,为了得到一张稀有卡,他会持续买很多很多的卡片,为此也花了很多的钱,在拥有了稀有卡时,他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也可以在朋友们面前炫耀。

一位12岁的初中生表示,个人很喜欢集卡,集卡开始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已花费1000元左右买卡,买卡时想要集齐全套,身边一半的同学都会集卡。一位9岁的小学生表示自己会集两三种喜欢的卡通形象卡片,身边有半数同学都会集卡交流,集卡两年已花费近1000元。

家长建议收集卡牌要适度,期待规范商家行为

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集卡行为有何看法?

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家长表示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认为这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和分享精神。也有家长表示会提醒孩子要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沉迷于购买和收集。

受访者肖先生认为,孩子都是用自己得到的奖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非常支持,但是如果金额过高,则需要召开家庭会议,如果家庭会议通过,则可以购买,否则不能购买。

一位律师表示,孩子们集卡成瘾主要是攀比心理作祟,一方面卡牌的价格随着等级提升不断走高,另一方面比拼的胜利可以极大地满足孩子们的胜负欲。但学校是个小社会,也有它的社交属性,作为母亲,她也不会完全禁止自己的孩子集卡,但是获取的方式要有激励作用,比如考了好成绩的时候。

还有一些市民认为集卡牌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行为,是商家的套路,应该从政策制度上去规范商家行为。

市民马女士对小记者说,“制作卡牌的成本非常低,但是因为商家设计的这种‘盲盒’形式,非常容易迷惑未成年人,再加上商家的过度营销,一张小小纸牌居然以远远高于成本价的价格上市销售,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这种行为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制度上的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新京报小记者

席一宁(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李祎程(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罗沐骐(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

时瑾城(北京朝师附小太阳星城校区)

指导老师/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