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0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邀请到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及终身教授、宾州州立大学贝利萨里奥传播学院终身教授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钟布,带来主题为“人工智能想象:慢病症状控制中的传播干预”(AI Imaginaries: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s to IBD symptom Management)的专题讲座,学院30余名本硕博学生参加讲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副院长丁汉青、周敏,院长助理修利超、禹建强教授出席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布教授结合当前的医疗现状及挑战,指出健康传播的价值在于改善医疗决策和增加病患依从性,推动病症控制与行为改变,慢病症状控制中的传播干预具有疗愈力量(Healing Power)。以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的研究为例,钟布教授指出,社交媒体上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信息、情感和同伴支持,这种支持改变了患者对治疗的理解、症状控制和对医生的信任,患者在社交媒体上与医生的互动会影响健康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有关跨文化环境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健康信息处理和症状管理研究中,钟布教授调查了中国和美国患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处理健康信息,以及对症状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效的信息处理可以提高IBD患者的治疗理解和症状管理。研究还揭示了IBD严重程度与情绪和同伴支持之间的关系,表明不同IBD阶段的支持需求不同。此外,文化背景会显着影响患者获取健康信息以及他们从社交媒体获得的支持,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定制干预措施和支持系统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布教授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社交网络分析,研究青少年患者及其父母在健康论坛 IBS Group 中的帖子,以更好地了解 IBS 年轻患者及其护理人员的主要挑战、担忧和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表明,患有IBS的年轻患者除了身体疼痛和其他症状外,还必须面对与这种健康障碍相关的社会影响和焦虑的挑战。男孩和女孩受到疼痛和学校表现的影响不同,并且对IBS影响的看法与父母不同,父母和青少年都从网络平台上获得了社会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布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想象的概念,认为其是集体共享的一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与叙事,影响着社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与期待。这种想象不局限于技术本身,还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工智能应用于健康传播领域,重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成为一项具有研究潜力的议题。对患者而言,人工智能想象改变了IBD患者的身份,为与同行和医生建立联系提供机会。IBD患者寻求人工智能的指导和灵感,改变他们的患者身份与医生的关系,由此,IBD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份问题。对医生而言,人工智能想象可能会影响医生的医疗决策。一方面,当医生对人工智能系统更信任时,他们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产生的见解或建议;另一方面,医生可能会下意识地寻找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以确认他们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诊断,也可能会忽视人工智能产生的与他们自己的信念相矛盾的见解,从而可能导致误诊或忽视重要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互动讨论环节,钟布教授和在场的老师及学生,就人工智能产生的社会共情、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依赖、文化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钟布教授进行了详细的回应与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洪忠院长对钟布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总结,表示学院将深化与香港浸会大会传理学院的相关合作事宜,鼓励师生持续参与双方的学术交流活动,开拓研究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版丨张惠翔

主审丨张蔚

出品丨瞭望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