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21日报道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5月15日刊发题为《美国还是中国——欧洲左右为难》的文章,作者是亨德里克·卡夫萨克。文章摘编如下:

在布鲁塞尔总有人说:欧盟迟早必须决定是与美国为伍,还是与中国同行。他们还说,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尽管在柏林有些人自认为有。倘若特朗普在11月5日再次成为美国总统选举的赢家,并延续其首个任期内的对华对抗性政策,那么欧洲大概就要表明心迹。

美国总统拜登也在越发强硬地敦促欧盟与其联手对付北京。

而今,在拜登于选战中点燃了名副其实的“保护性关税烟花”后,欧盟可能还会卷入美中围绕进口电动汽车和其他科技产品而爆发的贸易战。

到目前为止,欧盟与美国还保持着一定距离,拒绝按其要求放弃多边主义和国际贸易规则等核心价值观。这么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欧盟本希望本土企业能够比较容易拿到《通胀削减法案》的巨额补贴。但拜登对此加以阻挠。他还拒绝一劳永逸地解决钢铁和铝的保护性关税争端——在美国决定新增关税时,欧盟充其量只是旁观者。

中国在分化欧盟并阻止欧盟与美国为伍方面相当成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拜登如出一辙地说:“世界无法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因此,欧盟也可能在欧洲议会选举之前就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尽管程度与美国的无法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欧盟与中国打交道的真正难题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无法就欧盟应如何与北京还有华盛顿打交道达成一致。德国工业对华依赖程度更大一些,所以德国无意使对华关系趋于紧张。

在欧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个问题上,巴黎和柏林也存在分歧。法国早就致力于促成征税,并在去年秋天明确欢迎欧盟就此启动反补贴调查,而德国当时就对此举疑虑重重。在最近得知欧盟即将作出决定后,德国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重申了这一态度。他说:“我们想要的不是封闭市场,而是在竞争中一较高下。”

不过,双方也有共识,那就是都不想被美国当枪使,但柏林和巴黎由此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马克龙想效仿美国人的保护主义举措,在他看来,欧盟应在招标和采购外援物资方面优先考虑本土公司(“买欧洲货”),还应该通过封闭市场来加强本土生产。马克龙乐于新设立一个“欧盟债务基金”来应对中国和美国对(绿色)工业的巨额补贴。

而在德国联邦政府中,自民党、绿党和社民党对于欧盟应在多大程度上效仿美国的先例存在分歧。

鉴于欧洲内部和外部局势都很紧张,欧盟委员会长期奉行旨在让各方都满意的“钟摆政策”。冯德莱恩去年宣布的对华新战略就是典型例子。她在其中呼吁对华“去风险”,即降低因过于依赖政治上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而产生的风险。此举很巧妙,因为它以有针对性的部分放开取代了美国宣扬的对华脱钩,满足了德国的需要。(编译/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