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朝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期”,在赫鲁晓夫的有意操控下,苏联向朝鲜伸出了“橄榄枝”,这使得金日成铁了心的“一心事苏”,放弃了此前与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构筑的亲密战友关系。

他的这一决定不仅使中朝两国关系处于恶化的边缘,朝鲜后来甚至还陈兵数万在两国边境地区,作出威胁姿态,随时准备与我国开战。

就在历史的悲剧即将上演的这一危急关头,周总理挺身而出,轻随赴朝、笑谈国事,这才最终化解了中朝两国兵戎相见的危机。

那么中朝关系为何会陷入危机?周总理又是如何化解这次危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溃于蚁穴的前提,是先有千里之堤

中朝关系的恶化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历史遗留问题与金氏家族在朝鲜进行独裁统治的必然。

在一开始,我们需要阐明一个观点: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当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不会因为某一件事情就使得两国经营多年的关系瞬间破碎。

这种关系的恶化往往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如果真有那种因为芝麻大点事翻脸的国家领导人,那也只能说人家是早有预谋,就搁那守株待兔等着呢,一点把柄被抓到就是不断地文章,这种行为我们一般叫做“搂草打兔子”。

哪有什么一朝得道,不过都是水到渠成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朝进入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甚至还在当地驻扎了20万人,用以帮助朝鲜恢复生产与建立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

那时,由于朝鲜民众感念人民志愿军帮助他们抗击外敌的英勇表现,再加上1954年到1957年,我国政府无偿捐献了80亿人民币帮助朝鲜恢复战后国民经济,两国人民与两国政府的关系一度可以说是亲如一家,但转折发生在1956年。

1956年8月30日,朝鲜劳动党正在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内部发生了一场政变,其政变对象便是时任最高领导人的金日成。

政变领导人包括朝鲜内阁副首相、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委员长等一系列部长级别的政府高官,他们都是劳动党内的改革派成员,因对金日成在党内搞个人崇拜一事心有不满,故而产生了政变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日成

另外,这些人认为,金日成在战争过后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政治路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他们要求将权力下放,要让“朝鲜劳动党真正成为朝鲜人民的劳动党”。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政变竟然如同一场闹剧。仅仅才过了半日,反对金日成的声音就草草下台。政变收场后,反对金日成的相关人员遭到了彻底清洗,反对的声音自然也被彻底瓦解。

更令反对派感到头晕目眩的是,金日成与之代表的金氏家族,其手中的权力与形象不但没有受到分毫损害,反而让其抓住机会顺手干掉了一直以来与自己作对的诸多政敌与势力。

这一事件也间接奠定了金氏家族此后对于朝鲜直至今日的独裁统治,还影响到了未来十年朝鲜与中国、苏联之间的国际关系。为此,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政变也是对于朝鲜历史来说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

那么这场政变为什么会影响到朝鲜与中苏的关系?金日成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庞然大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一起

20世纪60年代的中朝关系日益恶化的背后,是苏联日益增长的征服欲望在从中作梗。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年9月9日建国,该国只有一个朝鲜劳动党一个执政党,所以朝鲜劳动党的党魁自然是大权独揽,但这个党派内部的成分却相当复杂,居然存在四个代表不同方面利益的派系。

首先是金日成所率领的,在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就存在的,反殖民地政府性质的“游击队派”,这个就相当于朝鲜内部最“正统”的派系,他们是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外敌入侵的主力。

其他三个派系由于都算是“外国派系”,所以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说,分别是从苏联学成而来的“苏联派”、与中国共产党关系亲密的“延安派”以及从韩国方面来到朝鲜的“国内派”,这三个派系中,又以“延安派”的势力最为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表现就在于“延安派”在首届朝鲜劳动政治局选举中,一共13个席位,“延安派”的人就占据了6个,这也让“延安派”与“游击队派”成为了当时朝鲜劳动党中势力最大的两个派系。

可凭什么与中国共产党关系亲密的延安派能占据如此之多的席位呢?

这一原因也许是与金日成在中国生活的25年时间有关系,这个可以说是他“第二故乡”的中国国土给予了他这一生以及他独裁治下这个国家太多的帮助。

话说回来,虽然朝鲜劳动党派系众多,但其实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四方派系之间的关系还是维持了一段比较和谐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四方派系发生改变的转机其实并不是在1950年,而是朝鲜建国的1948年。那一年,苏联红军从朝鲜半岛撤出,等同于金日成失去了苏联方面的支持。

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四方派系中一个派系的离去,必将导致其他派系瓜分这一派系留下的权力结构与政治席位,金日成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他在朝鲜战场期间直接对其他三方派系的领导人进行肃清,这也是他逐渐收拢国家与党派权力的过程之一。

话虽如此,但如果没有1956年的那一场政变对这一过程进行加速,恐怕金日成想要在朝鲜名正言顺的进行思想统治恐怕还需要缓慢的经营一段时间。

朝鲜战争取得胜利的同一年,斯大林逝世,接替他位置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上台就发出了名为“去斯大林化”的政治信号,基本迅速推翻了斯大林此前执政的一切措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

具体来说,赫鲁晓夫的目的就是打消斯大林的国内个人崇拜、改变苏联过去依赖军事重工业与集约农业的状况、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市场化。

对苏联人民来说,赫鲁晓夫的政策在初期让苏联得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但赫鲁晓夫此举还有弦外之音,那就是让朝鲜也跟随他们的脚步进行改革。但金日成还是一意孤行,继续实行类似斯大林的执政思路,毕竟他的最终目的就是独裁统治。

面对这种情况,赫鲁晓夫也转变了思路,可他的这一思路却间接导致了中朝之间的关系一度破裂,他究竟做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鲁晓夫

从梦中惊醒,真相并不美好

赫鲁晓夫眼里,中朝关系的恶化并不是目的,而是迫使中国屈服的手段。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对于国共两党的看法其实比较中立,一方面,苏联与共产党都信仰共产主义,但另一方面,国民党与其签订的条约又让苏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领土。毕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但如果非要苏联做一个选择,那么它毫无疑问会选国民党,国与国之间永远是利益为先,当然了,从苏联的角度出发,如果国民党能改信共产主义那肯定最好。

在苏联领导人的设想里,在亚洲地区一定要团结中国和朝鲜,一来是两国与苏联几乎相邻,二来是韩国和日本已经在美国的影响与支持下“握手言和”。为了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有更多的筹码可以摆上桌面,必须要争取中国和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朝鲜公然反对放弃“斯大林”式的治国方针,反而变本加厉,依靠“主体思想”将朝鲜导向了一条独裁统治的不归路。

不过在赫鲁晓夫眼里,这样的朝鲜依旧比中国更容易控制,中国的领导人太高瞻远瞩,不甘居于人下,而且国家人口众多,隐藏的能量极大,朝鲜与其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赫鲁晓夫转变思路,在撤走援中苏联专家的同时,开始给朝鲜提供粮食及各方面的援助,被冲昏头脑的金日成开始为了利益与苏联一起对中国施压。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自朝鲜撤离,之后以周总理为首的代表团前往朝鲜与金日成共商国是,此时金日成还热烈的欢迎了中国政府代表团,但仅仅在七年之后,朝鲜方面就在边境陈兵数万,中朝之间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此时周总理在仔细研读了国际形势之后,决心入朝,在他出色的政治手腕与外交方略下,这才化解了这场中朝之间的危机。当时,周总理还有意提醒了一下金日成,不能太过依赖他国提供的物资供给,否则迟早会招致灾祸。

当时的朝鲜,在1964年经苏联带领,加入了由苏联牵头与一些东欧国家一起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并且每年都凭借赫鲁晓夫给予的特权,从苏联低价进口粮食,使得本国完全不需要进行过分的开发就可以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

当南面的韩国人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朝鲜方面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民生场景,这让许多韩国人不昔越境前往朝鲜生活,说到底还是为了有口饭吃。

可好景不长,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停掉了对朝鲜的援助,因为他发现援助朝鲜对此时的苏联并无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勃列日涅夫

如梦方醒的金日成立即感受到了国内外带来的巨大压力,这时候他才想起了从前一直以来无偿帮助自己的中国,于是他立刻与中国重新建立了友好互助的外交关系,并且直至他的儿子金正日、孙子金正恩,都一直遵循他的这一与中国交好的方针。

无论如何,我们始终都要记住,经济实力是外交的底气、国防实力是外交的基础,就像已故南开教授艾跃进所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没有足够实力做背书的合作,迟早也会土崩瓦解。

看完这段有关中朝关系恶化,周总理赴朝化解危机的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