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12年2月12日,严寒的数九季节里,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内传来一声声低吟。

“时间紧迫,如果在午夜之前不宣布退位,先前的承诺就会被抹去!” 胡惟德的着急声在殿内回荡,慌乱间,隆裕太后匆忙止住了泪水,紧握着玺,将其重重压在放在诏书上。这块印章,象征着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画上了终止的句号。

溥仪的退位标志着大清的覆灭。但“虫尚死而不僵”,清朝的贵族们仍然四处奔走呼号,试图寻找复辟的机会。即使千里之外,也有一些封疆大吏在激战攻城夺寨,企图重振旗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甘总督封疆大吏

自嘉庆年间的“川楚教乱”起,满清盛世的外衣早已被撕裂,这是“嘉道中衰”的开始。从那时起,大清开始了急速下滑,鸦片战争后更是直接变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

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洋务运动的自救也以失败告终,各种反清势力如同打地鼠般层出不穷,令清廷应接不暇。国力急速衰落,满清岌岌可危,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宣告了皇权的终结!

满清的覆灭已成大势所趋,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一事实。乱世之中,群雄并起,国内存在着多种势力,袁世凯代表军阀买办,梁启超代表立宪派,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等等,其中还有一股非常活跃的势力,即“复辟”顽固派,以张勋、溥伟、胡思敬等人为代表。

“哼,南明都能苟延残喘18年,何况我大清还有百万雄兵!”

在保皇派中,张勋和升允是最忠诚、实力最强的代表,被誉为“北升允,南张勋”。然而,由于南方的革命军太过庞大而强大,张勋竭力抵抗却无功而返,最终失守南京,只得败走北上,而升允则差点成功。

多罗特·升允,生于1858年,蒙古镶黄旗出生。他的家族世代为大清官员,父亲纳仁更是工部侍郎,位高权重。

尽管家世显赫,升允却专心向学,毫无纨绔之气,一心只想继承家族的光辉传统。1882年,他考中举人,从此开始步入官场,尽管地位不高,但也因家世而顺风顺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已在朝为官多年的升允,接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这标志着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折。一个平凡的举人,竟然得以成为朝廷的要员。然而,命运之轮并未就此止步,很快,新的机遇便来临。

1900年6月,慈禧,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突然对十一国宣战,以义和团之势挑衅,使得世局一时动荡。满清帝国的虚弱已经显而易见,八国联军的来势汹汹,庚子国难一触即发。随之而来的8月,慈禧和光绪被迫仓皇逃离京城。

在慈禧的逃难过程中,各级官员纷纷倾巢而出,结果不一。而升允则是幸运者之一,他亲自率军护送慈禧和光绪至西安,一路护卫至京城。面对种种危险,他挺身而出,甚至不惜扮演农妇或车夫,保护慈禧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艰难的护送之旅赢得了慈禧的信任,也为升允的官职开启了新的篇章。他晋升为陕西巡抚,虽然职位与从二品相同,但权力却更为实际。

凭借着慈禧的信任和金钱的铺路,升允频繁获得捐官之机会,人缘也十分良好,因此他的晋升速度迅猛。到了1905年,不到20年的时间,他便升至陕甘总督,成为一品高官。

然而,宣统元年(1909),因反对君主立宪制,他曾被罢免。然而,仅仅两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局势危急,朝廷紧急复职,派他前去清剿革命军。

这一次的复职对升允而言,可谓是任重道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差点两次翻盘成功

尽管升允通过讨好慈禧和花费大量财富为自己在官场铺路,但实际上,他并非贪污之人,反而是一位廉洁清正的好官。

在任职期间,升允着力推动了许多有益事业。特别是他对教育的重视。1902年,他向光绪上书,提议设立“陕西大学堂”,得到了光绪的批准,并获得了2万两白银的拨款。升允将这笔款项全部用于学校建设,甚至还超支一万多两,他也想尽办法筹措资金,这便是现今西北大学的前身。此外,他还积极促进地方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改良,并引进了许多外地优良品种进行种植。他还主动推动各种新项目,如邮政服务、洋务运动以及铁路建设等。

升允是一位称职的官员,尽管他忠于皇帝,但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陕西、甘肃、伊犁,这些地区是我国西北的屏障。因此,历任陕甘总督都是具备征战才能的猛将,如年羹尧、福康安、琦善、左宗棠等。升允之所以能担任这一职位,也是因为他具备相当的军事才能。

得到朝廷的再次任命后,升允迅速行动,日夜奔赴兰州,随即组织了超过40个营的军队,与当地革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升允刚刚上任三个月,尚未有所建树,却突然传来溥仪退位的消息,这令他大为慌乱。对于君主立宪制,他心存不满,更不愿看到皇帝被赶下龙椅,这是他无法容忍的。他急急发出数封电报,试图阻止溥仪的退位,然而,这些电报都沉默无声,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尽管没有收到回应,但升允大致了解到了形势。因此,他选择封锁了溥仪退位的消息,并以“勤王”的名义,展开了更加激进的反攻。他坚信只要他掌握着城池土地,那么他的皇帝仍然执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