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原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位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市主要领导每年召开专题会、推进会,定点包联乡村、专题调研指导,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太原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太原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实现了“三稳”“三进”的可喜成绩。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脱贫群众增收稳定、农村改革步伐稳定,产业融合强力推进、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省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实效。春节前夕,李强总理在我市调研时,对小店区刘家堡村美丽乡村建设、晋源区三家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立足特色,筑“链”兴业,打造乡村发展新优势

紧紧围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因地制宜把特色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突出特色化。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推动清徐县建设醋专业镇,做强食醋全产业链;加快小店、清徐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打造杨房村“六新”现代设施农业样板区、西怀远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徐沟蔬菜产业强镇;晋源区、小店区做强花卉“美丽经济”,花卉产业面积3600余亩,今年一季度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阳曲县七峰山羊驼、娄烦孔雀小镇、古交和谐源林麝等特色养殖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突出链条化。强化龙头企业带动,精准强链、延链、补链,形成集聚优势。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9家,其中,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不断壮大酿品、乳品、肉制品、主食糕品、预制菜品、果品等6个特优产业集群,一季度集群产值38.1亿元。突出品牌化。开展“公用品牌全国行”“百万乡品进省城”等系列活动,搭建农超、农企、农旅产销对接平台,叫响清德铺红薯、丰滋红枣、晋祠大米等“太原本土”产品,“清徐葡萄”远销京、津、粤、湘,“娄烦土豆”出口东南亚,“阳曲小米”走进外交部,让特优农产品走出去、叫得响、卖得好,带动特优产业提档升级。

二、规划先行,以“融”提效,再塑乡村建设新风貌

以“百村示范、双百提升、全面整治”为抓手,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重乡村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94%的行政村已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或与上级规划合并编制),2024年将实现应编尽编。强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全覆盖,无害化处理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8.8%,小店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实现全域治理;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3%以上,垃圾、污水、厕所治理率稳居全省首位。农村清洁取暖实现全覆盖。优公共服务,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走在全省前列,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达到96.15%、98.25%。数字赋能乡村建设,重点乡镇5G网络全覆盖,阳曲县、娄烦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促产村融合,着眼农文旅融合,围绕“田园乡韵 醉美太原”主题,培育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5个,推出5条乡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构建“一小时车程”乡村休闲旅游圈,“农中有旅、以旅促农”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

三、党建引领,聚“才”赋能,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我市始终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效能的“双提升”。夯实基层堡垒,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县委组织部门备案和星级化管理,激活农村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现“一村(社区)一名研究生”全覆盖,以“关键少数”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壮大人才队伍,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完成3394名高素质农民培育,技能评价颁证率达到100%。开展农技人才服务,基层农技人员聚焦生产难题开展服务10859人次,做到包县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推广善治模式,广泛学习运用“网格化”“积分制”“帮代办”“一支队伍管执法”等先进经验,提升善治水平。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65.14%、文明乡镇占比达到91.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和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6个,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县和示范村镇3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特”“优”战略,聚焦“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务全国”的目标定位,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提升乡村产业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全省特优农业排头兵、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