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过“永不自燃”的车企,都会在车辆自燃后,用一大堆的谎言,来掩盖最初的谎言。

五月十六日凌晨,福建闽侯县一比亚迪4S店内发生火灾,经过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确认,本次火灾事故的燃烧物质为展厅内停放的电动汽车。

这一起有比亚迪“参与”的火灾事故,再次将比亚迪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性推上了风口浪尖。

目前,权威调查机构并未公布火灾的真正原因,我们虽然不能片面地去推断“比亚迪自燃”这个结论,但经过一番调查和客观事实的挖掘,也渐露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首2020年,在刀片电池的发布会上,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先生曾放下狠话:“要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字典中彻底抹掉。”

然而,四年过去了,比亚迪真正做到了吗?

比亚迪面向全国消费者说出的这句话,真的实现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个事实案例,赤裸裸地摆在眼前

比亚迪虽然说过“要把自燃从新能源汽车词典中彻底抹掉”,但是,这几年来发生了很多比亚迪新能源车起火、燃烧的事故。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个梳理:

根据北京日报消息,在2021年11月22日晚,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壹号的地库内,一辆比亚迪牌新能源车“爆炸”。幸运的是,这一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汽车之家报道,2022年1月,一辆 比亚迪唐 参数 图片 )新能源车在拖车上底盘起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海南广播电视台“在线海南”报道,在2020年9月,一辆停放在道路上的 比亚迪元 EV发生起火事故。比亚迪官方渠道发表声明:车辆底部有变形,不排除此前外力磕碰导致的电芯出现异常并引发起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8月,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四川阆中街头出现一起比亚迪 汉EV 千山翠限量版起火的事故。这辆车已经被烧成黑壳损毁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车辆从购买到发生起火事故,仅仅7天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3月,据杭州日报报道,苏州朱女士驾驶比亚迪驱逐舰轿车,在碾压到下水道篦子后,车辆失控翻滚。在事故发生后,车辆气囊并未打开,同时发生燃烧情况,车主险种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上述的这几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燃烧事故,仅仅是一个缩影。毕竟,很多事情还没报道就已经被隐藏。

但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已经被网络报道的比亚迪燃烧事故,几乎都没有公示燃烧的原因,究竟是比亚迪厂家有意隐瞒结果?还是压根没有进行调查?没把用户安全当回事?

除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现过燃烧事故,就连比亚迪4S店也出现过不少火灾事故。

除开这一次附件闽侯县的火灾事故,在2023年12月,比亚迪在一个月之内,竟然在全国不同地区发生了四起4S店火灾的事故!在这些事故之后,不得不让人感受到脊背发凉。

发布会的“不自燃”,与召回公告上的自燃风险

比亚迪的腾飞,离不开DM-i和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这两大神器,增加了比亚迪在竞争的过程中的优势。例如“798秦”,同时手握这两大“神器”,降价后在A级轿车市场几乎杀红了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说,磷酸铁锂电池的确比三元锂电池更加稳定,这是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但是,比亚迪不能把“永不自燃”放到台面上。因为相较于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只是把自燃的风险从高降到了低,但“低”不代表是“零”。

在笔者看来,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可以在理论、模拟的情况下得到较高验证。但是,真实的用车场景中,对电池的考验可不仅仅是“针刺”、“重卡碾压”。

所以在比亚迪难以模拟的复杂用车工况中,比亚迪能否确保车辆不发生自燃?还未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停地出现燃烧事故,比亚迪既然不公布结果,就请别再吹嘘刀片电池可以把自燃从新能源车的词典中抹掉。而应该,积极完善和增强安全系统,不负消费者的信赖。

2022年4月份的时候,比亚迪曾发布过一则召回公告。

在公告里,比亚迪亲口承认了“部分车辆因为电池包托盘制造原因,导致透气阀安装面补平整,有进水风险……这回导致电气系统回路故障,极端情况会引起电池热失控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要解读:这些召回的唐DM车型,因为做工、品控上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车辆自燃。所以,如果比亚迪“燃烧、起火事故”,是因为车辆本身问题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大概率不是技术路线的问题,而是质量做工问题。

比亚迪的避重就轻,到底是为什么?

自从比亚迪发布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以来,多款比亚迪新能源车因为“不明原因”而冒烟、起火、燃烧的图片、视频就流传在各大网络平台。笔者梳理后,对比亚迪车辆冒烟、起火的视频和图片进行了分析。

最后发现,大部分比亚迪车型起火的事故,都是底盘起火。

而新能源车的底盘下方,多为动力电池的布局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比亚迪基本上对这些事故进行了冷处理,但是透过这些视频与图像,我们不难猜测这背后的起火原因。

如果是发动机、涡轮增压等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起火,那么起火点位一般都是在车头发动机位置;如果是车内易燃物质导致的起火,那么一般都是从座舱内向上燃烧。

从底盘开始燃烧的起火事故,可能是因为轮胎高温或者刹车盘高温而着火。但是在今天,有多少乘用车自燃是因为轮胎和刹车片呢?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都有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查阅这些“比亚迪新能源车起火事故”的资料时,还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疑点:

首先,比亚迪很少会发布车辆起火燃烧事故的详细报告。时至今日,比亚迪很多车辆起火的事故,仍然可以用“不明原因”来进行笼统概括。其次,比亚迪发生燃烧事故的案例虽然不少,但笔者几乎没有看到有车主进行维权的动作。

从这一点来看,或许比亚迪已经解决了问题,又或许比亚迪已经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但无论如何,笔者希望比亚迪可以正大光明地向公众解释,而非避重就轻或置若罔闻。

比亚迪的如此行径,很难切实地做到“对消费者负责”这六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是说过“永不自燃”的车企,都会在车辆自燃发生后,用一大堆的谎言,来掩盖最初的谎言。

而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就是这样慢慢被消磨掉的。

这几年,比亚迪快速发展的同时,似乎有些“忘本”。

喜欢宣传自己的数据:销量数据、出口数据、排名数据……但是,汽车行业并不仅仅是依靠这些数据所堆砌起来的。

每一台汽车的背后,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消费者与家庭。对于厂商而言,一辆车、一名消费者可能只是构成其庞大数据链的一环;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一辆车可能就是自己出行生活的全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消费者所注重的,并不是“比亚迪有多牛”、“比亚迪在世界上排行老大”这样的宏大叙事。归根结底,我们只希望比亚迪可以把车造得更好、更靠谱。

结语:

一家汽车厂商犯错,在所难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犯了错就得“立正挨打”。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难免会有“刹不住车”的情况存在。而比亚迪“蒙眼狂奔”了这么多年,也是时候该停下歇歇脚了。

在未来,我们希望比亚迪能够真正成为一家有担当、负责任,重视每一位普通消费感受的车企。当然,最重要的,是希望比亚迪不要在未经实践证明的情况下,盲目说大话,这真的很容易影响到消费者的认知,并且造成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