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各类健康科普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适度运动、有氧运动有益于人的健康,但是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运动是有一定风险的。那么,有心脏病的人到底能不能运动?怎么运动才是适度的?今天王药师就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脏病患者不必怕运动

很多心脏病患者及家属认为患了心脏病之后就需要静养,最好不要运动,甚至连出门都小心翼翼,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并发症也增多。

其实,这是长久以来的一个误区,心脏病患者其实是可以运动的,通过运动可以让他们有更强的抵御疾病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过如果处于急性发作期,或3个月内曾有过急性发作病史,或治疗后症状有减轻但病情不稳定者,还是建议在疾病稳定3个月后再进行运动锻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脏病患者运动应遵循“1、3、5”原则

“1”指运动时的心率不超过170减去年龄数

运动处方通常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和类型等方面。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不超过170减去年龄数。此外,运动前后要数脉搏,以运动后增加不超过20次/分钟为宜。

“3”指每天步行约3000米,时间在30分钟左右

一般情况下,运动要定量,避免运动强度过小或过大。很多时候,心脏病患者刚开始运动时,也许仅能维持5~10分钟,随着心功能的恢复,运动时间会慢慢延长到30分钟或更久。临床上认为,合适的运动量应是运动后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感觉舒畅,无明显疲劳感,第二天睡醒后心率仍然稳定。

“5”指初始运动每周不超过5天

最开始的时候,依据个人情况,每周活动最好别超过5天,随后可增加至每天都活动。大家要将运动变成生活中的固定环节,就像每日三餐一样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长期规律适度运动可增加心肺功能,并减少心肌梗塞及猝死的几率。但对于动脉严重阻塞者,瞬间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脏耗氧量而引发不适。尤其运动时交感神经会增加血管张力,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发生心肌梗塞。这是剧烈运动引起心肌梗塞发作的原因。

规律运动频率比起运动强度更重要,所以运动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的有氧运动开始,如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建立规则的运动习惯后,再逐渐增加强度及时间。

运动虽好,以下几点仍需特别注意

1. 运动切忌急于求成

心脏病患者运动本身风险较大,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适应,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感到不适如头晕、胸闷、憋气时要及时停止,立即就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活动前后要做好准备工作

活动前做好热身,尤其是冬天好发心肌梗塞,更要做好保暖和准备活动;活动后充分放松,不要立即洗澡,休息20分钟后再进行淋浴。饭前、饭后不要立即运动。

3. 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为了防止突然发病,出门运动时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防止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如药物不能缓解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4. 不要自行更改药物

有些患者在运动后感觉身体素质有提高,病情稳定,便私自减少或停用药物,这是不可取的,患者千万不可自行更改所用药物,如果感觉运动后药物不适合,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是每天运动一会,而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也不能将运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平时要注意均衡饮食,以清淡为主,戒烟限酒,生活规律不熬夜,情绪稳定,心胸开阔,有利于病情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