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六十年代初拍摄了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一位叫张嘎的少年英雄的故事。

张嘎刚开始是一个很调皮的少年,经常做一些诸如堵老乡烟囱的事,但是在张嘎目睹了奶奶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被日寇杀害后,想要找游击队为奶奶报仇,却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当成汉奸,闹了很多笑话。

误会解除后,张嘎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但是却没有枪,因此他违反纪律将某次从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藏到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出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报仇心切的张嘎带着小伙伴来到了县城,遇到了鬼子龟田和胖翻译,一番斗智斗勇后,张嘎逐渐由调皮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八路军小侦察员。

不同于以往沉重的抗日影片,《小兵张嘎》的旋律是比较愉快的,很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电影上映后不久就火遍大江南北,成了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优秀影片。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嘎子”是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在真正的抗战历史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少年英雄。

1963年,《小兵张嘎》在各地上映后,天津有一位叫燕秀峰的中年锅炉工在村里看露天电影,在和大家一块笑的时候,眼角却流下了眼泪,嘴里嘀咕着:“堵老乡的烟囱这事咱可没干。”

尽管声音很小,却被旁边的工友听到了,略带嘲笑地说:“看电影就好好看电影得了,人家讲嘎子,跟你有啥关系。”

中年锅炉工说:“这里面演的嘎子就是我啊!”

这时,有一位已经看过很多遍电影的工友说:“这是电影,故事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那个嘎子其实已经牺牲在战场上了。”

听了工友的介绍,锅炉工才恍然大悟:“原来战友们都以为我牺牲了,那就这样吧。”

尽管他再也没有辩解,却知道电影里的“张嘎”和他是脱不开关系的,但是想到牺牲的那些战友,自己还“活着”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于是就安心烧锅炉,再也没提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有人怀疑他过往的革命经历,锅炉工燕秀峰这下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拍案而起,要求组织考察他过往的历史,经过调查,人们才发现,眼前的这位锅炉工是有着“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人。

燕秀峰跟“小兵张嘎”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说起《小兵张嘎》这部电影,要从著名剧作家徐光耀说起,徐光耀于1958年创作了一篇名为《小兵张嘎》的小说,后来又创作出了电影剧本。

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看到这个剧本后,决定将其拍摄成电影,徐光耀一开始接触的导演是崔嵬,不凑巧的是,当时崔嵬导演在国外,不等回归,剧本就被北影厂的另外一位导演欧阳红樱看到,当即决定筹拍这部电影。

等崔嵬回国时发现剧本被欧阳红樱截胡了,两个导演当即起了争执,后来争执不下,两个导演决定联合拍摄这部电影。

在成功塑造了张嘎这个小英雄的同时,很多人询问这个调皮又捣蛋的少年英雄是否有原型,对于观众的好奇,编剧徐光耀曾经坦言说:如果我的“张嘎”有原型,就是“瞪眼虎”和“希特勒”, 因为当我这个写作愿望产生时,他俩就蹦了出来。

此话一出,引发历史爱好者的极大关注,纷纷对徐光耀口中的“瞪眼虎”和“希特勒”两个名字展开调查,经过一番查找后,才得知,瞪眼虎和希特勒是抗战时期活跃于八路军赵县县大队的两名小侦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光耀是在1938年参加八路军后,被分配在120师、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锄奸科担任干事、技术书记等职务,他曾在赵县这一带工作过,因此听说过两个小侦查员的事迹。

徐光耀曾经说过:“这两个小人物也是抗战中最先引起我兴奋和感佩的。”

但是徐光耀也曾经说过:“也可以说他俩不是原型,因为我并没有采访过他们,也并非根据他俩的事迹创作了‘张嘎’。”

由此可见,就连徐光耀自己也认为‘张嘎’的人物原型并非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而是根据整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多小侦查员的事迹整合而成。

经过历史学者的研究,‘嘎’字在方言中,本身就有大胆、执拗的意思,以这个名字为线索,在幅员辽阔的冀中平原,还真找到这样一个人,那就是一直活跃在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一位叫‘燕嘎子’的少年侦查英雄,他就是燕秀峰。

早在1944年,燕秀峰因为立下战功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著名战地作家魏巍写了一篇关于燕秀峰的文章,在文章开头就写道“燕秀峰外号‘燕嘎子’”,燕嘎子因此名震中原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光耀作为与魏巍同样工作在冀中敌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怎么可能没有读过魏巍的文章,怎么可能不受“燕嘎子”的影响?

燕秀峰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事迹?他与《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究竟有着哪里相似之处?一级战斗英雄又为何会成为锅炉工呢?

燕秀峰于1924年出生在冀中平原白洋淀边上一个叫后王约村的小村子,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正是军阀混战最激烈的时候,民不聊生,在他五岁的时候,父母病亡,只留下燕秀峰一个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

那时的燕秀峰并没有名字,失去双亲后就靠吃百家饭长大,在恶劣的条件中,为了生存下去,燕秀峰养成了大胆、执拗的性格,因此父老乡亲都叫他嘎子。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八路军开赴冀中,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那时嘎子年纪还比较小,没有参军,有一次日伪军围住了村子,要清查抗日分子,当时有一个比较嘎子大一点伙伴参加了八路,眼见就要被日伪军捉住。

在这时,嘎子灵机一动,揪着小伙伴的头发就厮打在一起,满地打滚,弄得浑身是泥土,连面目都看不清了,前来清查的日伪军以为他们就是顽皮的孩子,因此也没有注意,不一会儿,两个人就趁着日伪军不注意的时候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