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中国消费者报》

3·15消费者之声全媒体互动平台

收到新闻线索

有北京市消费者反映

部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收费不透明

记者实地体验

14个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服务

发现收费标准确实“有点儿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价和服务费应分开收取

记者实地体验发现

10个品牌充电桩收费标准存“混收”

北京市消费者王女士向记者反映,她使用“车充安”充电桩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车充安”微信公众号中显示的收费标准为:“功率250W为0.25元/小时;功率500W为0.5元/小时;功率1000W为1元/小时;功率1500W为1.5元/小时。

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规范本市居民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于2022年4月1日起执行,其中明确提出:充电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应当分别计价、分别收取,不得打包混合收取。也即是说,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费用包括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且应该分别收取。

王女士很疑惑

按“车充安”的时长计费标准

所收费用中

电费是多少

服务费又是多少

她完全不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充安微信公众号中启动充电页面显示的收费标准。资料图片

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实地体验了

14个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服务

发现其中

10个品牌是按充电时长收费

并没有采用

“电费+服务费”的收费方式

涉及

小蚂蚁充电、绿充、车充安

享充云、河马充电、智慧易充

驴闪充、全来电

乐充派、点点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享充云微信公众号充电页面显示的计费标准。资料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记者在“全来电科技”微信小程序上发现,临近区域不同点位有4种收费标准:

0.2元/次; 电费单价0.5103元/度,服务费0.5103元/度; 电费单价0.5103元/度,服务费0.2元/小时; 当用电量小于等于1.2度时,收费标准为0.5元/小时,不满1小时按1小时计算。

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副会长吴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商家对临近区域同一类别的充电设施设置了4种不同的收费标准,明显对区域内在不同充电桩点位充电的消费者不公平,涉嫌违反《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漠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润科技”每度电竟收1.9元

高出电价标准近4倍

记者在体验中发现

铁塔充电、乾润科技

闪开来电、驴充充等4个品牌是按

“电费+服务费”的模式计费

其中

乾润科技充电页面显示

每度电的电价为1.9元

同时每度电还收取服务费0.3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润科技订单详情显示电费1.9元/度。资料图片

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通知》中明确:居民住宅小区内设置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用电,纳入“居民生活用电”类别,执行政府定价,按照本市“执行居民价格的非居民用户”电价水平执行。北京市发改委2023年8月公示的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电价表显示,“执行居民价格的非居民用户”电价标准为0.5103元/千瓦时(不满1千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发改委网站公布的电价标准。资料图片

吴景明表示:“充电桩商家抛开北京市发改委明文规定的收费方式和电价标准自定收费规则,有商家电价的收取竟比规定电价要贵近4倍,涉嫌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来电”收费标准

实地和小程序显示不一致

服务费高于《方案》要求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

“全来电科技”充电桩上

张贴的收费标准和

小程序显示不一致

位于丰台建国街一里9号楼对面车棚的充电桩上面张贴的收费标准为“当用电量小于等于1.2度时,收费标准为0.5元/小时,不满1小时按1小时计算,用电量大于1.2度时,每超出电量0.5度收费0.6元,不满0.5度按0.5度计算。”记者扫码后手机页面显示的却是:“电费单价0.5103元/度,服务费常规充电1元/次,快速充电和超级快充均为0.8元/次。”

“全来电科技”充电桩上张贴的收费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来电科技”充电桩上张贴的收费标准

记者了解到,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22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承诺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充电服务费不高于电费并接入市级充电设施监管平台。

5月18日,记者拨打了全来电科技微信小程序中显示的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临近区域充电桩点位的收费标准可能不一样,具体以小程序显示为准。

“充电桩点位实地张贴的收费标准和扫码后小程序里显示不一致,首先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还涉嫌构成消费欺诈。”吴景明认为,如果满足法律上有关消费欺诈的构成要件,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承担“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杜科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