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常说的组织啊集体啊单位啊系统啊,其实是一个集合概念,并非专指某个人或某些人,但在实际中,我们习惯地如此对照。

因为大多数人并不具有决策权,甚至没有参与权,在这些集合概念中不过如过客一般,缺乏相当的存在感,以致把组织当归属把单位当家的认同感式微。

这当然是很可悲的,却是现状。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2012年的电视剧《营盘镇警事》,有一个情节令人不能释怀。那就是营盘镇派出所与刑警中队合并升格成公安分局,原本大家都看好的,包括本人也笃定会出任新成立的分局局长的主人公范党育,竟没能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公安局党委为了安慰范党育,让他回县局出任办公室主任,但他舍不得旧土,宁愿担任政委。从一把手到二把手,主人公和他的家人以及原派出所的同事都很愤慨,但最终还是服从了安排。

至于组织,自然有他的考虑,也有他的说法,但当民意所期待的与组织所决定的大相径庭时,到底谁对谁错?到底该听谁的?

主人公最终累倒在新办公大楼落成典礼当天,一切成空。纵观全片,他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单位,对得起组织,只是对不起家人,比如多次说好陪妻儿出去旅行都因突发案件落空,到最后似乎都对不起自己,但组织对得起他吗?

说起有关于此的影视作品,我们不禁想起2017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其中的祁同伟的遭遇,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他的才干,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已经够对得起组织了,但是组织呢,给了他什么?他沦落的原因是什么?组织不能给他公正的待遇,不能给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只给了他残忍的现实和看透的时代悲凉。他不认命,所以他跪了。而今,民工们认命,所以躺平。

组织、集体、单位和系统等本质上是中性的,我们当然期待他是积极向上的,而我们最怕的是沦为少数决策者的工具,俗称公器私用。

决策层中的少部分人拿着组织赋予的权力优亲厚友,去做买卖做交易,或者打着为公的旗号掩盖不法,抑或开空头支票、搪塞不服气的同志。说什么这是组织的决定,组织有组织的考虑,你要格局大一点、站位高一点,要服从组织安排……如此,不一而足。

这些说法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假的说辞能糊弄一阵,但是同志很快就会觉醒,觉醒以后就是失望乃至绝望,然后要么撂挑子躺平,要么选择另辟蹊径走邪路,选择与不法的决策者同流合污。前者如如今的组织内大多数底层“民工”,后者如祁同伟之流。

人心向背定成败。什么都是相互的,同志们对组织肝脑涂地,组织却对同志冷落,这怎么能行?须知民族复兴之路不是单靠哪个人或哪些人能完成的,也不是决策层单打独斗能搞定的,那需要激发占绝大多数的基层和一线的同志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尤其不能把人心搞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同志们的要求也不多,可以说稍微给点温暖就立马赴汤蹈火。因此,代表组织的决策者要设身处地,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该给的工资福利就得保障到位,该给的待遇就积极主动地给安排。要干脆利索,不要推三阻四。人心好收买,但凉了就很难再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