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主编:葛兆光

这部书是由同名播客节目而来,由葛兆光主编,20多位青年学者鼎力而成。

全书分别从文明、战争、贸易、宗教、气候、大航海六个方面来讲述中国和世界的故事。这既是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亦是全国视野下见中国。

全书虽然多达100多万字,但这是面向大众,强于讲故事而少于讲大道理,很适合普通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清朝 》 作者:孙立天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作者:方志远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新书,而是新版上市。

全书的核心就讲了一件事:明王朝的权力结构,以及这些权力机构是带动着整个大明王朝这个庞大的机器运转的。

明王朝在权力结构上,在宋元的基础之上有着相当大的改变。

在权力的中枢,是由司礼监和内阁二者所掌控,并以皇帝为核心运转;在朝廷,主要则是外廷、内府、科道相互联系,相互制衡,甚至是相互监督;在地方则是中央的延续,三堂之间权力分散,而又相互合作。

本书是了解明代政治运行的必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和凝视》 作者:陈卿美

乾隆和华盛顿是在同一年去世的,乾隆死于1799年2月,华盛顿死于1799年12月。

1784年,“中国皇后”号轮船从美国开往中国。这本是一艘普通的商船,但却无意间让中国与美国走入了历史的交汇点。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高级别官员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国土。繁华的纽约大都会,李鸿章的视觉受到了强烈冲击,内心饱受震撼。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那个时代的中国和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庄子:迈向超俗之境》 作者:蜂屋邦夫(日本)

谁说庄子难读?海外汉学名家蜂屋邦夫用一本通俗之作《庄子——迈向超俗之境》,带我们近距离走进庄子的世界,重新审视和调整人生疲倦、内耗、失序的状态。本书依照《庄子》文本,从大众熟知的知名篇章入手,通过大鹏寓言、庄子的生平、与惠子的对话、齐物论、道的体悟、生死观等多个方面的独特考察,循序渐进直抵庄子思想核心,从而读懂庄子的终极处世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秦亡汉兴: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作者:于朝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的转折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四大变革期,一是周代的分封制;二是秦汉的郡县制;三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四是明代的内阁和司礼监制度。但无论怎么变,都有一条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如细分论及秦汉,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极为微妙。一方面,秦汉在国家的体制上是一脉相承,故而史学在论及这个时代的时候,往往二者放在一块,称之为:秦汉。另外一方面,汉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这其中的具体故事,还是让这本书来告诉你吧!

07

《东吴100年》 作者:握中悬臂

本书从孙坚创业开始,讲述东吴政权从孙氏崛起,到天下争霸,再到建立帝业,然后走向灭亡的百年征程。一个让人颇有些意外的是,三国里面国祚最长的反而是东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政权。

每当有难之时,东吴总是有人能够站出来,赤壁之时有周瑜,夷陵之时有陆逊,大厦将倾之际,总有站出来力挽狂澜,这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高启:诗人的穷途》:牟复礼(美)

汉学家取汉名的时候,也会像中国很多文人一样从古文经典里面,牟复礼的中文名得自《论语》中的孔子言曰“克己复礼”

知名汉学家牟复礼成名作《高启:诗人的穷途》,首次汉译引进。本书以“微观史”的视角,透过诗人高启跌宕起伏的一生,来看元末明初风云人物张士诚、朱元璋等波诡云谲的斗争史。高启被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缔造出明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一宗冤案,惨遭腰斩。因未被平反,他的生平记载非常少,人生充满了谜团。作者从他青年成名、声名远播写起,到39岁被朱元璋腰斩,以诗入传,利用相关文献拼出了一代天才诗人陨落的历史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