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北京海淀法院发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劳动人事争议审判白皮书(2020年度-2023年度)》。白皮书梳理了海淀法院2020年至2023年审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发现相比其他诉讼案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撤率低、判决率高,意味着矛盾化解难度相对较高。这些案件主要有当事人诉求日益多元,解除劳动关系类纠纷最为高发、互联网等行业劳动争议特点突出、电子证据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应用日趋普遍等特点。为此,法院将通过强化信息联动共享,推动矛盾风险源头防治,创新综合治理方法、完善后端“执行+救助”机制对劳动争议进行实质解纷。

海淀法院近四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撤率低判决率高 矛盾化解难度相对较高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劳动人事争议审判白皮书(2020年度-2023年度)》显示,2020年度至2023年度,海淀法院全年新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分别为3890件、6296件、4877件、5296件,全院审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数分别为3993件、5464件、4439件、5783件。从历年的绝对数值来看,海淀法院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整体态势平稳,但始终处于高位运行态势,用工矛盾凸显。

2020年至2023年期间,海淀法院诉讼案件调撤率逐年为60.23%、60.97%、58.71%、54.27%,而同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调撤率依次为53.07%、42.55%、39.40%、36.61%,同比可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撤率低、判决率高,意味着矛盾化解难度相对较高。

白皮书中同时发布了8个典型案例,包括“未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预告解除期满,用人单位拖延办理工作交接,劳动者有权要求确认劳动关系已经解除”、“‘云办公’等居家办公情形下,劳动者仍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身体情况另行安排工作岗位”、“劳动者不同意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签,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未在约定期限内履行通知生效义务,视为竞业限制约定未生效”等。

白皮书以辖区内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情况为视角,对2020年度至2023年度海淀法院劳动人事争议的基本情况、特征样态、工作机制、典型案例等进行系统归纳和全面总结,助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推进企业完善用工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契机增强人民法院与相关行政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完善多元化的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案件特点:解除劳动关系类纠纷最为高发 电子证据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应用日趋普遍

据海淀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第一速裁团队团队长王琰介绍,近四年海淀法院审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主要有四大特征:

首先,当事人诉求日趋多元,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类纠纷最为高发。在近四年判决结案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经随机抽样1200件判决书进行分析,其中劳动者作为仲裁申请方的案件占比为94.08%,占据绝对主流,用人单位作为仲裁申请方的案件占比5.67%;常见的诉讼请求分布情况依次为,涉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占比最高,达49%;紧随其后的是涉月度工资纠纷的,占比45.67%;其后,依次为涉确认劳动关系、涉加班费、涉带薪年休假、涉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类纠纷,占比均高于10%,而后为社会保险待遇纠纷、年终奖纠纷等等,每案中至少一种类型的争议,一案中多项诉讼请求情况突出。

其次,所涉行业日益广泛,互联网等行业劳动争议特点突出。海淀辖区内互联网企业林立,2020至2023年度受理涉互联网行业劳动争议纠纷分别约为587件、1333件、1637件、1308件,在全部新收案件中占比一至三成不等。常见诉请类型包括:常规工资、绩效、提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案件调处难度相对较高。

其三,电子证据在劳动争议诉讼中应用日趋普遍。在近四年审结的涉加班费劳动争议案件中,经随机抽样研究发现,劳动者仅使用常规证据主张加班费的占比31%,而使用电子证据证明沟通工作任务内容、在岗时长等以证明加班的,占比高达69%,反映了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劳动者维权意识、证据留存意识的显著提升,其中使用电子证据主张加班的,获得支持或部分支持的逐年占比为20%、25%、33%、35%,可见电子证据的出现与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加班费为代表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举证难的困境。

其四,新业态案件争议焦点鲜明,裁判标准及裁判尺度亟待统一完善。随着“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备受关注,近四年来审结的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职业主要为快递及同城配送人员、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及网约车司机等。从案件特征上看,平台经营方“层层转包”现象突出导致诉讼当事方主体众多,47.37%的案件诉讼当事人为三方及以上;此外,当事人诉讼请求日益多元化,57.90%的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中在确认劳动关系纠纷中衍生出索要工资、加班费等相关诉请,在规范新业态用工层面应当引起关注。

海淀法院:提前介入大规模裁员等引发的群体性劳动纠纷 引导通过协商调解解决争议

针对辖区内劳动争议数量多、调处执行难、信访投诉频繁等症结,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二庭(劳动争议审判庭)庭长马千里从三个方面对劳动争议“三维联动”实质解纷工作法进行介绍。

首先,拓宽多元响应渠道,强化信息联动共享,推动矛盾风险源头防治。深度应用北京法院12368诉源治理热线,并上线“人和海淀”需求响应平台。2021年已经实现了辖区29个街镇对12368诉源治理热线和“人和海淀”需求响应平台知晓、使用全覆盖。与区人社局、总工会、信访办、司法局和企联组织建立了“六方联动机制”。成员单位之间加强协同互动,信息共享,定期召开联席会,做好风险预警会商,对于因企业破产、重整,大规模经济型裁员等引发的群体性劳动纠纷,法官便会提前介入,做好劳资协商过程中的法律法规指导,妥善达成相关劳动人员安置计划,实现矛盾就地解决。

其次,创新综合治理方法。联合区仲裁院在全市率先推出“劳动仲裁期间移送保全机制”,编制《仲裁阶段申请保全案件办理规范》并向申请人送达,充分提示具体办理流程、注意事项和相关风险。同时构建保全裁、立、审、执协同机制,确保财产查封、扣押、冻结全流程快速办理,并实时向仲裁院反馈保全结果,督促欠薪企业自动履行给付义务。聚焦首例、典型案件选培,定期发布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案例,通过示范性裁判明确当事人诉讼预期,引导当事人根据法院裁判自行通过协商、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争议,起到“办理一案、化解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最后,完善后端“执行+救助”机制,保障劳动者实质兑现权益。联合区人社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涉民生案件执行联动机制的十条举措》,通过向义务人发放《自动履行告知书》,将履约保证和违约罚则写入裁判文书等方法,在仲裁、审执各阶段全流程督促义务人自动履行。联合人社局约谈重点欠薪企业,对拒不履行的实施执行强制措施和信用惩戒,为诚信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助力信用修复,双向发力推动自动履行,保障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胜诉权益及时兑现。坚持院庭长接访“首问责任制”,针对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中确有生活困难的劳动者,依据当事人申请,组织人社局、属地街道等参加“信访听证”,全面高效评估劳动者情况,加快救助决定和审批发放,实质解决劳动者急迫困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倪家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