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母疼爱林黛玉么?答案毋庸置疑。

林黛玉来后,尽管贾母表现的很克制。但该给她的一样不少。更是将三春挪出院中,让林黛玉和贾宝玉陪伴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见黛玉跟来的人不得用,贾母又将二等丫头鹦哥赐给黛玉,这也是唯有贾宝玉和史湘云才得到的殊荣。

如果不是贾元春一道旨意,让林黛玉和大家住进大观园,脱离了贾母的羽翼庇护,林黛玉不至于落得日后无依无靠地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四十五回)“黛玉道:“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林黛玉有贾母的疼爱,却落得自诩“无依无靠”田地,尽管原话是讲她父母双亡,在林家无依无靠才来贾府投奔外祖母。但彼时她与薛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何尝不也是被孤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黛玉如此处境,贾母便不管么?显然不是。

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一如既往。这从第五十八回紫鹃试探贾宝玉就能看出来。

当时因宝黛姻缘不明朗,林黛玉日日煎心,紫鹃也跟着着急。

她父母家人都在贾府,自然也希望跟着黛玉不走,能嫁给贾宝玉一双俩好。

于是便擅自试探贾宝玉心思,避免一会儿宝姐姐,一会儿琴妹妹的谣传惑心。

谁想一句话下去,竟险些让贾宝玉疯了酿成大祸。

当时贾母急得不行,一见惹祸的紫鹃便恨不得扒了她的皮。

可等听紫鹃说完试探之言,贾母便明白了她的意思,当即便哭了。

(第五十八回)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贾母闻言落泪,自然不是心疼贾宝玉,而是心疼外孙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黛之情在贾府人所共知,尤其元宵节林黛玉情不自禁用自己酒杯里的残酒喂给了贾宝玉,逼得贾母不得不借《凤求鸾》“掰谎”警告二人收敛。

贾母的警告源于礼教规矩,她支持宝黛姻缘,却不允许宝黛爱情。长辈看到晚辈行差蹈错,及时亡羊补牢才是正确之举。

贾母虽给出警告,也深知二人发乎情止乎礼,更有心促成。

奈何彼时贾政不在家,王夫人拉着贾元春作梗不同意,贾母也不能私下做主,只能暂时压下这事不提。

林黛玉视贾宝玉为知己,便是她的人生支柱。

宝黛之情不明朗,难免觉得孤单无助。

贾母虽是外祖母,到底无法像父母一样可随意倾吐心事。尤其贾母更是贾宝玉的祖母,这话更是说不得。

所以,宝黛姻缘才是黛玉的良药,奈何看得却得不到,终究连“望梅止渴”也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黛玉内心的苦楚,贾母作为过来人焉得不知?

正是知晓外孙女的苦,贾母心中才更觉得痛。她听了紫鹃之言,明白是为黛玉出头,怎么能不心酸背痛?

紫鹃敢冒风险的作为,何尝不是她老人家应该未雨绸缪的责任?

所以,老太太话头一转就替紫鹃开脱,不但无罪反而赞誉她最聪慧,言外之意不也提示她“我心中自有算计”,不用“多此一举”。

俗话说听声辨音,贾母的举止已经表明她对林黛玉的疼爱。那流下的泪水,再没有如此情真意切的。

奈何彼时黛玉、宝玉一群人都被贾元春一道旨意送进了大观园。

贾母的关爱从此鞭长莫及,不能像之前在眼皮底下那样事无巨细的庇护。

这也导致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贾母看见窗纱旧了,立即吩咐王夫人给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十回)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倚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林黛玉的窗纱不但旧,更与潇湘馆满眼绿色不相称。这是当家人王夫人的责任。

既是说王夫人品味不高,也是说舅母对外甥女疏于照顾,有多久没来探望了?

明明管家人王熙凤就在身边,贾母却吩咐王夫人更换,可知是对王夫人的提醒,以及对林黛玉的关心。

而到了抄检大观园第二天,贾母又立即借分菜表达对抄检的不满意。

她将贾政送进来的鸡髓笋送给林黛玉,便是提醒王夫人,她与贾政、林黛玉是血缘之亲,让她适可而止。

贾母能为林黛玉做的全都做了。之所以不给宝黛二人赐婚,上文说了主要原因是因为贾政不在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姻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宝玉的姻缘,当然要贾政王夫人做主。

但贾母作为祖母,代表的是“父权”的延伸。她的决定贾政必然要听从!王夫人也是不得不从。但也要在贾政回来时才能决定。

就像王夫人给贾宝玉选袭人做妾,之所以秘而不宣,不是什么让贾宝玉听劝,而是老子出差在外辛苦,儿子没有在家娶亲纳妾的道理。

换成宝黛姻缘也是一样,贾母再想做主也得等贾政回来,不能说贾政不在家,就给孙子定亲的道理。

原文对宝黛姻缘的结果,有四条明确的伏笔,预示八十回后,贾母肯定做主替二人“定亲”了。

一,香菱被卖给冯渊,有过三日之约后,才被薛蟠抢亲破坏。

香菱和冯渊,影射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三日之约预示二人未来肯定会订婚。

二,贾母属意晴雯给贾宝玉做妾,尽管没有宣布,可在王夫人跟前提出,也是明牌了。

三,薛姨妈在潇湘馆提出要给贾宝玉和林黛玉“做媒”,还说“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薛姨妈这话尽管是违心之言,但绝对会一语成谶。日后贾母肯定会让她实现“做媒”的心愿。

四,薛姨妈“做媒”之后,曹雪芹马上跟进的情节是“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这件小插曲对贾宝玉的影响非常大。作者通过梨香院的藕官、菂官和蕊官三人的“爱情”,影射未来宝黛钗三人的姻缘曲折故事。

蕊官影射薛宝钗是以续弦之礼嫁给的贾宝玉。她就被送给了薛宝钗。

死去的菂官影射林黛玉,却将影射贾宝玉的藕官给了林黛玉,便暗示二人有过“婚约”。

藕官将蕊官当做续弦,贾宝玉深为震撼和感动,就是未来他娶薛宝钗的心路历程。

但他敢将林黛玉当做“原配”,就必然要二人有婚约才得实现,而不唐突黛玉。

明眼人看宝黛钗三人的姻缘,曹雪芹肯定借鉴了《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的故事。

无论刘兰芝还是唐婉,作为林黛玉的原型都是“婚姻”之后被迫外嫁而去。也能证明林黛玉与贾宝玉日后有了婚约,只是没能成亲,一如薛蟠抢走香菱那样横生枝节,林黛玉也是被迫外嫁做了“潇湘妃子”,很快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黛玉外嫁的姻缘伏笔“芙蓉花签”,作者用的是昭君出塞故事,影射的直白而清楚。

林黛玉和贾探春远嫁异国为妃,贾母对此无能为力。就像她有三副“慧纹”,“进上”了两副是贾元春和贾探春,留下一副珍藏自用,预示宝黛姻缘。但越想留下便越难留,最终还是被迫“进上”。

也因此,呼应了当时南安太妃要见姑娘,导致贾母“难安”寿终的后文。

贾母之死,源于对林黛玉和贾探春的外嫁后事的寝食难安,之前多有赘述,不多说了。

总之,林黛玉是贾母的“劫”,她最终的离去导致了贾母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林黛玉在大观园的孤独,也是贾母力有不逮所致。

贾母老了,王夫人仗着元春撑腰,却越来越强势,老太太着实鞭长莫及照顾不了那么细致。这并不是贾母的错。

就像贾宝玉在贾母跟前好好的,进了大观园便离经叛道做了很多错事。贾母管不了,王夫人不管,又能如何?

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是她住进潇湘馆的感受。脱离贾母羽翼庇护,她终究尝到了真正的无依无靠和“风刀霜剑”。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