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1981年,广西南宁市一个贫苦农家喜添一子,取名马加爵。家境清贫,一家人曾四处流浪,直至1986年才安定下来,搬进简陋的平房。

马加爵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卑感弥漫在他的心头。他不敢与同龄人交往,也不愿邀请同学到家里玩耍。

然而,马加爵唯一能获得自信的途径就是学习。在当地小学就读时,他展现出色的数学天赋,常常获得满分,因此被村里人寄予厚望,认为他是个数学天才。

马加爵的父母虽然缺乏教育,却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除了务农外,他们还在家里开了一间小作坊,接一些给服装厂烫熨裤子的散活,一心忙于赚钱为儿子筹学费。

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长期生活在自卑中会对儿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缺乏可以倾诉的朋友,马加爵习惯用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两件让人心惊的小事。

一次,他和奶奶因为看电视频道而发生争执,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痛恨我奶奶。”

另一次,父母争吵,他在日记中表达对父亲的愤怒:“我真的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爸爸快点死掉。”

由于性格孤僻,从小学到初中,马加爵都没有朋友。

然而,这也让他得以专心学习,成绩节节攀升。初中时,他还获得了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一时风光无限。

1997年,马加爵考入宾阳中学,这所学校是广西的一所重点中学,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马加爵来说,这种环境增加了他的自卑感。

从高一到高三上学期,他并不与同学们多交往,整天无所事事,成绩始终在全班70多人中的后50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因为他从未见过大海,便溜出学校前往50公里外的贵港观海。他被巡警发现并带回学校,经确认身份后才被释放。这一事件使他成为全校同学嘲笑的对象。自那以后,他突然改变了,用一学期的时间把之前落下的课程全都复习了一遍。

最终,在高考前,他以697分的成绩考入了离家较近的云南大学生物科技专业。

2000年,马加爵被父亲送到云南大学报到,这对于家境拮据的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那时起,马加爵便开始独立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费用。

在大学期间,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并且外出打工来挣取额外的收入。为了省钱,他经常穿着旧衣服,尽量节约每一分钱,甚至饮食上也尽量选择便宜的素菜。

可以说,马加爵从小就是个外表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的脸颊圆鼓鼓的,眼睛深邃,额头有些高,给人一种独特的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容貌逐渐发生了变化。脸型变得越来越方,眼窝深陷,额头也变得更加突出。这些变化让他看起来有些凶相,与以往温和的形象大相径庭。

尽管他外表有些古怪,但马加爵内心却是渴望交流的。在大学里,他努力融入同学们的圈子,试图与他们交流。然而,由于他不擅长言辞,常常说话不合时宜,加上表情不够丰富,很少有人愿意与他交往。即使他努力表现得友好,但他的举止和言行却经常让同学们感到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而久之,其他人对他的回避越来越明显。他的出现往往会让人感到尴尬和不安,甚至有几次还发生了冲突。这让他更加孤立,变得越发古怪。他渐渐学会了避免与人交流。

然而,尽管他在人际关系上并不顺利,但在学业上,他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有些科目他几乎不上课,只是在考试前突击两天就能取得高分。因此,到了大四时,他还是交到了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是来自广西的邵瑞杰。邵瑞杰家境比马加爵还要困难,全家靠父亲在4亩水田上的种地生活。但邵瑞杰性格开朗,深受同学们喜爱,包括寡言的马加爵在内。马加爵经常向他倾诉心事,甚至谈及一些非常私密的事情。

2003年春节,马加爵原本计划节省回家的路费留校过节,而邵瑞杰也因为个人原因选择了留在学校。在校园里,寂寞的日子让邵瑞杰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邀请了隔壁宿舍的杨开红和龚博一起打扑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