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吴淞地区就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从晚清年间,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的建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次自开商埠,吴淞地区开放进取的“基因”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虽已历经百年,但旧日创新、创业的历史印迹在吴淞依然清晰可见,其中,见证吴淞“百年工业”往事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简称“半岛1919”),堪称典型。

半岛1919,西临北泗塘,南靠蕰藻浜,两河交汇处地块呈半岛状,且由于此地最早的近代工业为1919年创办的大中华纱厂,因此得名“半岛19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中华纱厂旧影,来源:宝山纺织工业文明展示馆

大中华纱厂由聂其杰、聂其琨兄弟兴办,股本白银100万两,占地约150亩,有纱锭4.5万枚,规模、设备在当时属第一流,被称为“模范纱厂”。除了创办大中华纱厂,1920年聂其杰还参与筹办了同样位于此地的华丰纱厂。这两家工厂,即为日后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的前身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二、四厂旧影,来源:《近代上海建筑史稿》

尽管拥有先进的设备,但由于投产伊始即遭遇棉纱价格暴跌,大中华纱厂很快陷入资金链紧张。1925年,其被郭氏家族的永安集团旗下永安纱厂(即永安纺织印染公司,是近代中国唯一由华侨资本创立的纺织企业)收购,改称为永安二厂。此后,该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1927年,职工数量已从1922年的1000余人,增加至将近7000人,产品产量都有增加。1930年前后,永安集团又在永安二厂西侧空地新建厂房,筹建永安四厂。此时的“永安”,已成为仅次于荣氏集团,中国第二位的民族棉纺织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二厂主厂房旧址,建于192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二厂主厂房旧址,屋顶装饰带有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特点

遗憾的是,战争的阴云,打断了近代纺织工业在吴淞地区蓬勃发展的势头。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吴淞地区遭到日军轰炸,永安纱厂亦未幸免,二厂和正在建设中的四厂损失惨重。停战后,工厂虽有恢复,但1937年淞沪会战时再次遭到战火损毁。上海沦陷后,永安二、四厂停产,后又被迫被日商裕丰纱厂合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二厂行政楼旧址,建于1924年,四层砖木结构,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点,坡屋顶,塔楼为其标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安二、四厂重获新生。时任永安纺织印染公司负责人的郭棣活毅然决定将此前于国外订购的包括7000瓦汽轮发电机、6000包美国棉花等在内的价值250万美元的设备、原料运至上海,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对稳定市场形势,做出了贡献。

1955年9月,永安二、四厂公私合营,厂名定为永安二厂。1958年10月,永安二厂和国棉八厂(由华丰纱厂演变而来)合并后,成立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简称“上棉八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二、四厂发电所旧址,建于1933年,东侧为2层,西侧为4层

在宝钢成立之前,上棉八厂曾是吴淞地区最大的国营单位。至1988年拥有纱锭16万枚,线锭5万多枚,布机1700多台,分纺纱工场和两个织布工场,年产棉纱2.3万吨,棉布5000多万米,职工近万人,是国内大型棉纺织厂之一。该厂以“纯棉高支织物”为特色,产品一度占到该细分市场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上棉八厂也成为当时全国纺织行业中名副其实的“高支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棉八厂部分产品商标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国有纺织企业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整和战略转型。上海纺织业在巨大的阵痛中逐步过渡。进入21世纪后,随着第一批纺织工厂正式完成关闭,上海纺织业开始探索厂房的更新再利用实践。

2008年,上棉八厂更新改造完成,全新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吴淞诞生。更新后的半岛1919,保留了包括大到厂房、办公楼、传送轨道,小到纱锭在内的众多棉纺织业的元素。在构筑新的创新、创业平台的同时,也继续记录、展现着百年中华民族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成为人们追忆吴淞“百年工业”往事,展望吴淞美好未来的绝佳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半岛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