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媒体的报道中,将新能源车、光伏和锂电池称为“新三样”。

不过,从数据上看,我国出口的车辆中,绝大部分是油车。

出口车辆500多万,扣除大巴、卡车等商用车,乘用车出口383万辆,其中奇瑞92.39万辆、上汽乘用车(自主品牌)68.5万辆、吉利汽车27.41万辆、长城汽车26.77万辆以及比亚迪24.27万辆。如果加上出口的合资品牌,上汽集团出口位列第一,出口车辆120万辆。

从中可以看出,比亚迪的出口量占乘用车总体出口量的6%,奇瑞、上汽是出口的主力军,两家车企占出口总量的55%。除比亚迪之外,上汽、奇瑞、吉利、长城、长安出口的绝大多数是油车。

可以说,2023年,撑起中国汽车出口的是国产油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来看下2024年1-4月的数据。

上汽海外销售总计35.9万辆;

奇瑞海外销售总计34.2万辆;

比亚迪海外销售总计14万辆;

长安海外销售总计14万辆;

长城海外销售总计12.89万辆;

吉利外销售总计12.5万辆。

虽然经常有媒体炒作比亚迪出口欧洲,出口东南亚,出口拉美,比亚迪汽车滚装船出航还要搞仪式让媒体去炒作,但实际出口量来说,比亚迪并不突出。

媒体炒作装载比亚迪7000台电车的货船在德国靠岸,引发德国车企哀叹。实际上,24年1季度比亚迪在德国的销量为300多辆。作为对比,上汽1季度在德国销量为5000多辆。

比亚迪海外销量与长安、长城、吉利在伯仲之间,汽车出口的领头羊依然是上汽和奇瑞。

从出口车辆的类型来看,出口的大头依然是油车,以奇瑞为例,1-4月国内销售36.88万,出口34.27万,电车和混动占比13.1%,86.9%依然是油车。而且新能源车基本在国内销售,出口的车型中基本是油车。

从出口的车型来看,2024年一季度,SUV出口1-5名分别是瑞虎7(5.1万)、瑞虎5X(3.9万)、MGZS(3.7万)、欧萌达(3.4万)、哈佛初恋(2.9万)。

从2024年3月数据看(包含轿车和SUV),排名1至5名分别是瑞虎7(1.8万)、毛豆3(1.69万)、MG4ev(1.61万)、MG5(1.56万)、瑞虎5X(1.52万)。由此可见,奇瑞、上汽、特斯拉、长城位居出海单款畅销车型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以增长来看,油车出口的基数更大,出口的增量比电车出口增量更高。

从出口的对象来看,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发达国家较少,只有上汽在发达国家中有一定销量。

就2023年数据来看,上汽出口欧洲24.2万辆,吉利出口2.2万辆,比亚迪出口1.5万辆,长城出口0.6万辆。2024年1-4月,上汽名爵出口欧洲7万辆,MG4ev蝉联欧洲电车销冠。

目前来看,出口油车的潜力比电车潜力大。主要还是基于国外市场的实际情况。

国内电车热销,主要是因为政策,我国完善的电力基础设施,以及低廉的电价。

但就国外而言,显然没有这方面的条件。

美国基建不如中国,而且油价便宜,汽车工业成熟,特斯拉在美国已经显示出颓势,不敌两田的混动。

欧洲基建不错,但和中国也有差距,关键是因为俄乌冲突,电价飙升,而且德、法、意等国有完善的油车工业,会搞本土市场保护。不久前,欧洲多国宣布退出碳中和,并计划提高电车关税。

俄罗斯气候太冷,油价便宜,是天然的油车市场,由于欧美日韩车企退出俄罗斯市场,国产油车已经在俄罗斯乱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世界国家基建一般,完善的电网不多,但油贩子不少。油价高电价便宜是中国特色,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时不时停电,油价反而便宜。其实,中国出口的油价就4元左右,国内油价高,主要是各种税费计入油价。电车会成为这些国家中产以上家庭的第N辆车,当做电动大玩具。

对于汽车出口,铁流比较担心的是三点。

一是恶性竞争。

国产车在国内打价格战,到了国外,就应该卖高价尽可能赚外汇,不应该打价格战。

现在一些车企为了拓宽海外市场,把价格战带到国外。

名爵4ev在国内是10万元人民币,在德国市场定价3.5万欧元,还是欧洲电车销冠;某品牌为了开拓欧洲市场,在匈牙利投资,计划把国内定价7-9万的电车,计划在欧洲卖1.2万欧元。

吉利和长城的多款车型,在国内的定价是高于瑞虎8的,为了开拓俄罗斯市场,定价明显低于瑞虎8在俄罗斯的售价。奇瑞尹同跃曾公开呼吁:我国车企出海要打价值创新战,而非价格战。

中国车企国外打价格战,只会变相拉低国产车在海外市场的品牌价值,减少国产车企海外利润,这种做法对洋人有利,对于中国车企弊大于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质量和技术问题引发负面影响。

当下,国内一些电车为了压缩成本,在产品质量上是存在瑕疵的。同时,电池技术依旧不成熟,失速、动力受限、自燃事件时有发生。

在国内,可以依靠关系和公关把负面舆情抹平,但在国外,恐怕很难采用类似的方式。

想当年,国产摩托车在越南风靡一时,但因质量问题,最终铩羽而归,时至今日,日系摩托车依然占据越南市场。国产电车应当吸取摩托车的教育,避免重蹈覆辙。

三是政策风险。

当下,很多国家对电车有补贴,增强了电车在这些国家的市场竞争力,但政策是会变化的,欧洲多国撤回禁燃令,德国环保政策方面大幅倒退,宣布走合成燃料路线,终止了电车的补贴政策。

政策变化影响的最好例子就是泰国。2024年1月,比亚迪拿下泰国11.9%的月销量份额。由于电车补贴政策变化,加上发生了电车自燃,比亚迪市场份额暴跌,2024年4月,仅售出897辆,月销量下滑至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内市场,电车可以伴随政策红利和我国强大的基建顺风顺水,但在国外,电车未必适应当地国情。铁流做几个预测:

1、汽车出口会依然以油车为绝对主力。

2、电车海外拓展中,经过初期尝鲜的快速增长后,海外电车潜在用户会逐渐饱和,电车出口会陷入瓶颈期。

3、国产车出海,在第三世界国家抢下部分市场后,会与欧美日韩车企形成均势。

总之,一些人预想的国产电车出海荡平欧美日韩油车的场景高概率不会发生,反而是国产油车凭借性价比和产品力在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蚕食,会成为未来几年汽车出海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