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小区是城市社区的细胞、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新路径,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激发共治共享“内生力”,让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温暖为民服务“神经末梢”

每天上午8点30分,在延吉路社区二轻新村小区,独居老人邱瑞霄家客厅的橙色窗帘会准时拉开。例行巡视的网格员经过便会放下心来,继续前往下一户。

这种心照不宣的“窗帘行动”是二轻新村为了关爱独居、孤寡老人而专门实行的。摸底、收集意见、统计数据到安装完成,仅用了半个月。党员中心户周秋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小区的党总支书记,周秋芬扎根居民工作25年。“周书记就像是一张‘活地图’,对小区了如指掌,从调解‘家长里短’到解决‘急难愁盼’,出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住在同一楼院的邻居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轻新村小区有30多年历史,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是个“大工程”,大半年的时间里,从征集居民意见、研究改造方案到协调现场施工,都有周秋芬的身影。

改造后的二轻新村新建泊位97个,增加智能道闸,全部弱电和部分强电入地,开辟樱花园、紫薇园、丁香园。小区改造“改”到百姓心坎上,“暖”在心田里。

“正是有这样的‘小区书记’,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问民情、解民困,老百姓生活更有质量和温度。”延吉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闫照华说。

二轻新村小区坚持党建引领小区治理,通过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高标准设置党员中心户、街道派遣党建指导员等,聚力打造“红色矩阵”。自创“三会”工作法,搭建以小区党组织为引领,业委会、自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运转,共建单位、志愿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诉求解决平台,今年以来,成功解决事务80余项,问题化解率90%以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动力引擎”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今年年初,盐城路社区海信慧园二期小区的每位业主都收到了小区业委会发放的500元春节红包,从2022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了。

这笔收入来自哪里?2018年,小区党支部副书记于爱玲成为小区业委会主任,换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业委会班子的自我建设。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指导下,业委会成员们就爱心、责任心、恒心的“三心”原则达成一致。

通过包楼入户走访,一批呼声高、亟需落实的民生清单被梳理了出来。其中,“停车难”作为这座20多年历史小区的“老大难”,排在第一位。

经过多次调研、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反复召开议事会,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小区党支部牵头业委会、物业将小区公共面积重新规划,引入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可容纳70余辆车的停车场,对外开放闲置泊位,将停车场运营推向市场化。

崭新、有序的泊位不仅解了“难题”,还让居民们参与小区事务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小区闲置的房铺能不能盘活出租?”“电梯里的视频可以用来打广告!”“能不能增设快递点?”

居民诉求变成现实的同时,在街道、社区的指导下,小区完善事务公开机制,开设对公账户,每季度公示收支情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收益首先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绿化、路灯、防漏水等,今年刚为大家更换了单元门。”于爱玲说。

“业委会是我们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他们把居民最真实的意见反映过来,让我们把事情办在‘刀刃’上,更针对性地为居民服务。”小区物业项目主任尹铭坤说。

“在小区党组织的牵头下,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默契配合,共同为小区治理建言献策。”盐城路社区党委书记徐世杰说,“让居民诉求得到满足,畅想变成现实,真正成为小区主人翁,幸福指数不断增强。”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