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让气候“成气候” 鸭先知文化节,一场气候行动者们的聚会。

多元的案例展示、互动体验、跨界的对话,共同寻找气候行动的无限可能,一起探索更具希望的气候未来将如何抵达。

只有更多人的参与讨论和行动,才是气候“成气候”的关键时刻。

古诗有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在气候行动中“鸭先知”更象征了那些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并立志为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人们。

在此次文化节,我们将通过3场专属活动,让参与者体验到从中国西南乡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到太空飞船逃离地球的奇妙旅程,再到纪实影像如何述说气候危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是稻米原产国,云南是最早驯化稻米的区域之一。2004年,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将几台相机交给五位少数民族稻农,做成了摄影集《稻米之路》。之后的十年里,这五位稻农摄影师里有四位放弃了种稻。《问稻》围绕“谁来生产我们的稻米”展开,用人类学的观察方式,尝试理解过去十年这些稻农经历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农业智慧的流失、土地资源的脆弱、遗失的稻米种子;也包括过去十年中国西南山地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在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中,《问稻》获永久收藏银奖。银奖颁奖词这样评价《问稻》:“通过历时性重访的创作方法,探访五位曾参与村民摄影项目的云南少数民族稻农,观察、记录和理解他们随时代变迁而被迫或主动改变的传统生计模式,思考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对西南乡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危机与挑战。影片兼具反思精神与人文关怀,创作形式新鲜感人,是一部较有时代价值和创新性的民族志纪录片。”

《问稻》邀请观众们一起走进西南山地,循着影片里的时间和地理线索,摸索农业生计、环境,与我们生活的关联。

放映会结束后的映后谈,将邀请影片导演王珏、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李朝博士以及食通社编辑/研究员王昊,一起聊聊在复杂的农业生计现实下,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问稻》剧照

映后谈嘉宾

  • 王珏,《问稻》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当代中国电影研究方向。毕业后曾短期担任纪录片导演李缨的助理,后任绿色和平多媒体组经理、公众与文化项目专家等。其担任制片的《母爱农园》获2016年真实食物电影节“最佳农民塑造”奖;担任制片的《人在霾途》(2015,导演贾樟柯)在Vice中文网站首播后,在巴黎召开的太平洋环保与气候会议的短片电影节上放映。曾策划网络短纪录片集《不得不原味》和《绿+》系列,对《悲兮魔兽》《无去来处》的策划调研等工作亦有贡献。

  • 王昊,来自食通社,是编辑也参与机构的研究与倡导工作,他在“气候变化与生态小农”调研中走访南北十余家农场。食通社是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的社区。

  • 李朝,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景观生态学博士。2017年开始从事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含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策略及研究计划制定等。关注气候变化风险与多部门、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前沿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地球即将毁灭,我们乘坐上一艘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家园。面临重重关卡我们要如何过关斩将,抵达我们遥远的未来家园?

文化节中,我们将举办数场桌游工作坊,与同样在用创造力参与社会议题的伙伴一起,在这里开启不那么日常,但考验人心的对话。了解社会不同需求如何协同才能解决气候危机,参与游戏的进一步的创作,来看看用游戏引领的社会实验,能带来点什么吧。

活动环节

  • 与谁有关:抽取写有身边事件的小卡片,交流经历

  • 什么是气候行动:有效性排序互动

  • 1 vs 10 vs 100:气候案例分享

  • 游戏开始

  • 游戏创作

活动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incent

Vincent 从21岁到31岁一直在做杂志,33岁的时候在既没团队、也没经验和资金的情况下做了 Dice Con。他说自己最大的一个优势是不害怕不赚钱,而是 “这个事儿有就可以了” 。现在 Dice Con 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桌游展会。或许他也是用“这个事儿有就可以了”的心态主导了桌游《地球号!宇宙飞船》的制作。2021年,他正在思考“如何利用桌游去改变身边的一点点事情”,而“公众对气候变化漠不关心”就成为了这第一件事。因为害怕玩家对一款所谓的“气候行动主题”桌游提不起兴趣,他坚持使用更高成本的纸浆蛋盒做包装,采用可能会被核心桌游玩家诟病的、最易上手的游戏机制,花费大量时间打磨议题卡牌内容。这些后来都被证明是《地球号!》受到玩家喜欢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实影像在气候行动里怎样发挥作用,创作者如何切入气候变化相关题材?在影像的力量:纪实影像创作讨论会中,我们邀请已经、正在、即将做气候变化相关纪实影像创作的伙伴,一起给以上问题寻找答案。

我们邀请到摄影师/艺术家梁莹菲,通过她的摄影与艺术作品《圣牛的消亡》——瑞士雪山社区的故事——探索她进入气候影响、在地社群、文化元素的历程。并且在她带来的一组话题卡片引领下,共同讨论自己的创作之路

活动环节

  • 艺术家创作案例分析

  • 气候变化关键词介绍与分组

  • 分组讨论影像创作应如何切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牛的消亡》/ © 梁莹菲

活动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莹菲

前摄影记者,现独立创作者,作品以绘画,摄影等方式,关注不同社会事件下小人物的命运。2023年一套她在瑞士滑雪胜地蒙泰地区驻地期间创作的,包括摄影、录像、装置在内的五十余件作品《圣牛的消亡》,在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展出。这套作品里,她观察到冰山是活的,是长久以来都在移动和变化的,只是全球气温的加速上升,导致冰山的生命轨迹发生变化。而她捕捉这一变化,用的是与小镇居民写作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甜蜜家园"章节,蒙泰小镇居民写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脉发生了变化。冰川退缩了很多,雪崩摧毁了森林。以前十二月会下雪,但现在圣诞节是 '绿色'的。”

一起做比自己更大的事,2024属于气候行动者的“鸭先知文化节”等你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