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言

近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进行了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为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排查总结,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灾减灾救灾,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举措,彰显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的是治理能力、综合国力。要多措并举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类损失,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预防为先才能把握主动。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要事。我国幅员广袤辽阔,地质种类复杂多样,地震、水旱、气象等自然灾害易发突发,有效防治自然灾害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答之问、必由之路。要坚持未雨绸缪、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充分借力现代科技手段,依托大数据应用平台,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预判,努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不断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防治为重才能对症下药。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经过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共同努力,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开展了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的普查;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这些第一次,更加精准分析了防治自然灾害的关键重点,更为清晰识别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弱项,为自然灾害防治救治工作提供了靶向方位。要强化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结果运用,坚持源头防范、精准施策,科学评估分析重点自然灾害,研究制定系统性、全面性的防范救治预案,加快构建统筹协调、各方联动、体系完备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全员参与才能防线坚固。自然灾害的防范救治,事关人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积极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大力普及防范自然灾害的常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要强化日常应急演练,在实战实练中做到脑中有弦、肩上有责、手上有招,共同筑牢自然灾害防范的稳固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