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感觉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同时,各种局部战争也是接连不断。

很多人都戏称,这个局势颇有几分,二战前期世界格局的样子。

那么,假若真的爆发“三战”核战争的话,我们国人又可以去哪里,紧急避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中国人从未远离核战争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文明进入了拥核时代

作为唯一在核战争中,遭受过两次核弹袭击的国家,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至今仍在核辐射的阴霾中,无法完全重生。

虽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未卷入过核战争的危机,但我们并非没有与核战争,擦肩而过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就曾三度,对中国发出过核打击威胁。

当时已拥有原子弹,并做好了战略部署的美军,随时都可能对中国本土发动核打击。

为此,中国在满洲里、北京等地,专门修建了一系列地下防空洞,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在北京的地下就修建了,一处全长30余公里的,巨型地下避难所。

该避难所位于地下10余米处,共有4层,可容纳几十万人避难,同时四通八达,据说还可以直接联通,天安门和火车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当初的计划,在遭到最坏情况时,国家领导人就会躲在此处,防御美国可能的核武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美苏冷战期间,中苏出现了交恶和边境摩擦,而苏联人也曾动过,给中国人投放原子弹的念头。

也正是经历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这才让我们特别的在意,防核工程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挖地下工程,在当年基本上中国到处都在挖工事。

哪怕是到了后面的和平时期,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时,也提早规划了民防工程,并修建了不少地下防空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防空洞,平时可以当成地下商场使用,特殊情况下则会被启用为应急设施。

不仅能避免常规武器的攻击,更是为核战做好了防护准备。

直到近些年,早期建设的那些地下设施,才开始逐步改建或废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两国签订了多项军控条约。

核战争威胁有所减小,不过令人不安的是,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印度和朝鲜等国家先后拥有了核武器,所以中国周边的核环境,并未完全消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现行国际条约禁止了,使用核武器,但如果一旦核战争爆发,整个人类文明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届时唯一能保证生存的,就是地理和地形上能够隔绝核辐射和热浪,并且资源相对富足的地区。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公认的有以下5大类避难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铁系统

在大城市中,地铁系统无疑是,避难的首选之地。

由于位于地下,地铁系统能很好地阻隔,核辐射、冲击波和高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大多数城市地铁站,都有储备的食品和饮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避难者的生存。

以北京地铁为例,当年在兴建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核战争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号线就是专门为首都防空而修建,沿线多处设有大型避难点。

平时,火车在这些区间会减速慢行,一旦发生核战,可以及时疏散乘客躲入安全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现代化地下交通系统,地铁不仅有供电、通风等配套设施,而且大多数线路,可以连通郊区,方便人员转移。

所以一旦核战一触即发,城市人口应第一时间转移至,地铁系统避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空洞

防空洞则是上世纪,我国专门为抵御空袭和核武器,而修建的地下工程。

这类设施一般都建在,岩石下方,结构坚固,内有滞留室、储藏库、供水系统等,可满足一段时间的生存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是南京的狮子山防空洞,以及北京地下长城,都是典型的老式防空洞群。

它们大多位于,中心城区和重要机关下方,设计时就考虑了反原子弹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这里供给过领导层和重要人员,在核危机时暂避的场所。

当然,由于技术老旧且分布局限,老式防空洞已很难满足,现代战争的生存需求。

但在紧急情况下,它们仍可作为权宜之计,能遮蔽大部分核辐射和冲击力,给人员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洞群

相较于人工防空洞,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天然形成的山洞。

只要选择坚硬的岩洞,就能形成良好的防护罩,遮挡外部射线和热量。

山洞内部温湿度适中,还可直接利用其中的泉水等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南山区喀斯特地貌孔穴遍布,许多已开发为,滑道和地下温泉。

像贵州织金洞洞穴,直径就达300余米,容纳几万人毫无问题。

西北地区的云冈石窟和莫高窟,也都有巨大的山洞群,均可转为避难设施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洞确实是上佳选择,但瑕疵是位置分散,且交通不便。

一旦没能及时赶在核战前躲入山洞,遭受辐射后又难以撤离。

而遭受辐射污染的山洞隧道,也不宜长期居住。

所以山洞最佳作用是,作为临时掩体或长期生存的,后备场所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远岛屿

在中国海岸线上,一些隔绝的偏远岛屿群,也可作为避难之所。

类似于军事要塞的岛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反而成了规避核战的绝佳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可利用海水和风力,充当天然屏障隔绝辐射,又可依赖海洋资源,解决食物和饮用水的问题。

岛上气候条件,也更适合人类生存。

当然,由于面积有限,容纳能力并不强,所以只适合少数人短期避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东部沿海,拥有大量岛礁资源,像钓鱼岛、东沙群岛、永兴岛等,均可作为避难点考虑。

但运输能力有限,令其难以长期维系,冬季低温问题也得加以重视。

因此,对于内陆人口来说,岛屿防护并非最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部高原

相比之下,祖国腹地的西部高原区,确实更有优势。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这些人口密度低,且辐射本底值较低的区域,在遭受核袭击时,反而能起到遮蔽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海拔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也会减弱某些放射性物质的存留和扩散。

再加上地广人稀,即便遭受污染,也很容易寻得,未受影响的空旷地带,重新落脚。

缺点则在于,高原缺乏资源且环境恶劣,对外来人口的生存压力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并精心选址布防,高原仍将化身成一处,绝佳的核战"避难所"。

如上所述,这5大类地理区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民众度过核战险期,提供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关键是,它们只是有助于短期避难,并不能从根本上免除,核战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一旦爆发全面核战,制造"核冬天"的严酷环境,任何地方都难逃,核辐射和荒漠化的厄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所以,核战一旦开打,说到底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浩劫。

所以我们更应呼吁,坚决反对核战,维护和平才是人类的正道。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通过消除核武器、和平谈判解决分歧,我们才能真正远离核战的阴影,守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