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革命元老,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但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蔡元培抱负难伸,于是他辞了官,又一次去欧洲游学。当袁世凯死后,新任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时,蔡元培在欧洲考察学习已四年,是个50岁的老留学生了。

那时的北大,其实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到北京接到任命的当天,没有去北京大学,而是到一个旅舍拜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独秀。

蔡元培1868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父亲是钱庄的掌柜,去世很早,于是家道中落,变得贫穷起来,在亲戚的帮助下,蔡元培接受了严格而完整的旧式教育,26岁考中进士,两年后,称为翰林院编修,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高学历。

1894年的甲午战争,使中国的读书人,前所未有的认识到亡国的危险。随后的变法维新的失败,又是对读书人的重重一击。

有一条他不赞成康有为他们,他认为康有为他们,没有训练人才,结果就匆匆忙忙地改革,结果失败。

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个月,蔡元培离开满清王朝的翰林院,回到绍兴。他以一介布衣,来实践教书育人、启发民智的理想。

光复会的主要领袖是蔡元培和章太炎。

同时,他游学欧洲,对西方的思想,广泛涉猎,深入研究。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大学离不开学术,但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本位的是蔡元培,他的主张精练为16个字: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让老师有自由研究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发了学生们崇尚和研究学问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吸收,而不是只听一个先生的话。

在北大,辜鸿铭被称为怪人,有学生对聘请他到北大任教不理解,蔡元培开导说,“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辜鸿铭上讲台演讲,穿戴的是马褂和瓜皮小帽,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的辫子,这身奇怪装束引来哄堂大笑,然而,辜鸿铭不紧不慢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小小的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其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的那根辫子,依我看,想去掉并不容易”

教授治校评议制度,究其实质,就是民主办校,这在一个封建根基很深的国家里,实属难得。

1907年,德国柏林迎接了一位41岁的中国留学生,就是蔡元培。因为担心学校不收40岁以上的学生,他把注册年龄改写成35岁。

他毅然投身教育,培养能改变中国的人。

教育救国,有的人有实践,有的人有理念,有的人有实践,有理论,还有制度建设,那就是蔡先生。

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曾5次出国,前后历时12年。

“美育”,是蔡元培从德育翻译过来的。

他亲手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

蔡元培的女儿:他是一个慈父,良师益友,从来没有疾言厉色的这种情况。

北大开了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河。

蔡元培实际执掌北大只有5年半,却多次辞职,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说明他改造北大的艰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说,这就是“自由”的意义。后来有人形象地说,即使打破了头,蔡元培也要保持灵魂的自由。

他主张,教育要覆盖更多的人,学校应该向社会敞开。

北大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校外旁听生自由出入,自由选课。

蔡元培对学生说: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蔡元培还强调:学术救国。

蔡元培一生办学,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和革命的种子。中国知识分子从庙堂走向民间,从官场走向学术殿堂,也正是从蔡元培踏进北大这一天开始的。

没有学术,这个国家就失去一个根本。

蔡元培一生颠沛流离,直到晚年,也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宅。1936年,在他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当年北京大学的数百位学生,决定合赠一所住房给他作为寿礼,但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蔡元培流亡香港,学生们的心愿,终没能实现。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的唁电电文道:“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临终前,蔡元培反复念叨的是“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这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