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篱笙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三百多年基业。在他身后则有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两大谜案,这一切都让大宋王朝笼罩在不祥的阴影中。对于赵匡胤的一步登天,他的母亲杜太后并没有特别喜悦,反而有淡淡忧愁。毕竟五代十国王朝更迭频繁,各国君主享国时间几乎没有超过十年,并且结局不是特别美妙!而赵匡胤要打破这个魔咒,就要很费一番思量。

我认为没有赵普所谓的金匮之盟,但相信有事实上的金匮之盟。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赵匡胤在皇家宴会上口头承诺了继位顺序,这也是赵匡胤认为的保证赵家王朝长盛不衰的有力措施。赵匡胤也是这样做的,赵光义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并且在赵匡胤在外出征时,赵光义都被委以留守京城的重任,同时统领禁军,这些都是储君的待遇。

在十年规划的战略指引下,赵普雪中定策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规划才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从统一中国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此举是败招。毕竟后蜀与南唐在事实上都是大宋的附属国,没必要完成临门一脚。最后的临门一脚分散了兵力,浪费了大量时间,失去了最好的十年。与此同时,杯酒释兵权也势在必行,有能力的将帅离开了舞台的中央。新晋的人物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能力越平庸越好。从此,将帅们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越飞扬跋扈皇帝越喜欢。豪民小卒都可以无证据揭发将帅,非但无过,极有可能有重赏,莫须有成为宋朝武将之殇。很多将帅将大量金钱投入到求神拜佛的进程中,雄心意气消磨殆尽!

为了确保赵光义接班,赵匡胤做了许多工作。他的儿子没有封王,也没有培植他们的势力,反而默许了赵光义扩大势力范围的行为。出自晋王府的将校多达60多位。政坛上也有卢多逊等人崭露头角。从后来的形势来看,即使赵匡胤的心腹太监王继恩也投归晋王门下。赵光义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权力班底。作为跟随赵匡胤多年,曾经救过他的心腹武将张琼,就因为向赵匡胤打报告让他注意晋王的小动作,就被赵匡胤以挑唆赵氏兄弟感情的理由处死了。而宋朝皇帝基本上没有诛杀过大臣,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匡胤维护赵氏江山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赵普没有参与到金匮之盟中。赵普虽然在赵匡胤手下做了十年宰相,但毕竟是外人,没办法参与到皇位继承的大事中来。也由于赵普在权力场浸染多年,与晋王赵光义的矛盾越来越大。他在十年之后力劝赵匡胤不要让赵光义接班,而应该将天下留给自己的儿子。赵普与赵光义,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赵光义后来承认,他动过诛杀赵普的心思。但赵普与节度使李崇矩结亲的行为,犯了赵匡胤的忌讳。赵普出局,赵光义胜出就不言而喻了。

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赵匡胤终于意识到赵光义势力做大,想要进行制衡。但他又不能发力过猛,以防两败俱伤。对于晋王府目无法纪的将校,赵匡胤下令捉拿,以此来震慑晋王府。而赵光义就敢私藏罪犯,让赵匡胤空手而回。赵匡胤应该是听到了赵光义为了顺利接班所进行的舆论鼓动,那就是晋王有仁心,此乃天命所归!上升到天命的高度,晋王的野心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面对尾大不掉的晋王,赵匡胤的破解之局就是迁都,迁到洛阳去。调动的人马就是他儿子的老丈人宋偓。但此举遭到了晋王的激烈反对。赵匡胤还是不想兄弟反目成仇的,迁都不了了之了。随后赵匡胤就出兵太原,进行了小范围的北伐。我想此举是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前奏。前奏之后,就应该是迁都的大戏,再然后就是接班人的更替。我想晋王是真切感受到威胁了!

我同意斧声烛影的杂糅版。赵光义主宰京城20年,各色人物都想要结交攀附晋王。对于奇能异士,晋王也大都照单全收。他手底下就有名医,从李煜之死来看,赵光义很喜欢下毒,因而赵匡胤很可能死于慢性中毒。赵匡胤从洛阳回来之后,据赵匡胤本纪记载,赵匡胤两次进入晋王府,我想那时候就是下毒的时机。对于死前一晚晋王入宫的事情,本纪没有记载,其他资料上反而有大量论述。那晚兄弟两人激烈争吵,晋王图穷匕见激怒赵匡胤,赵匡胤情绪激动甩出了他防身的玉斧。至于什么毒能让他鼾声如雷就不清楚了。但赵光义在赵匡胤驾崩之后,带着心腹医生程德玄入宫,应该就是清除作案痕迹了!

从赵匡胤心腹太监王继恩违背宋太后旨意,迎接赵光义的行为来看,赵匡胤的身边人被拉拢过去的不在少数。这也是赵光义不着急进宫的原因之一。当赵光义进宫之后,宋太后恐惧的情形来看,对于兄弟二人的明争暗斗,这位皇后是知情人。没过几年,宋太后果然不明不白的死去,并且没有资格主祔赵匡胤宗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杜太后有远见,当了皇帝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做好皇帝才是值得称赞的。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即使至亲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为了宋氏的江山,赵匡胤将赵光义无限拔高!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赵匡胤如果没法做到无毒不丈夫,那么凄惨殒命就在所难免!或许在烛影斧声那晚,他痛恨当年那个将黄袍披到他身上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