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民县构建编制管理长效机制 保障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富民县委编办按照“严控总量、动态调整、统筹使用、优化结构、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原则,建立“测、调、管”一体化、全链条长效机制,优化教师编制供给调节,保障教师队伍的平稳持续,实现富民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教职工编制分类管理机制

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实行“县委编办总量管理,富民县教体局统筹调配,县管校聘分级管理”模式。

教体局以上一年度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基数,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高中 1:12.5、初中1:13.5、小学1:19 的“师生比”标准和1:2的“班师比”标准,根据全县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规模、学校班级设置、生源分布,提出各学校教职工编制分配方案,“一校一园”核定教职工编制,并报县委编办备案。

县委编办审定后,县教体局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调配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各学段之间、学校之间教职工合理流动。

建立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县委编办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的原则,建立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三年一分析预测、一年一测一调”的模式,统筹当前和长远,依据生源变化、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进行精准分析测算,每年一次进行全县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

编制调整优先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调整,确无空编的,采取内部挖潜、连人带编等方式调整,实现了编制资源在各学校统筹管理和动态使用,化解中小学编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切实提高编制使用的效益。

建立教职工编制总量调控机制

县委编办将现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事业编制总量中单列出来,保持存量、单独记账,实行单列管理。

依据全县2005年至2021年出生人口数为基数,剔除学生外地就学、教师自然减员等因素,测算未来5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

县教体局按照核定的编制总额,科学核定各校(园)编制规模,加强在编教师岗位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教职工编制,严格限制对中小学教师抽借调,保障富民县教育教学良性循环发展。

建立教职工梯次增补机制

从2023年起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年度招聘计划,依据县委编办核定的全县编制总量进行安排,坚持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严禁超编进人。

县教体局每年12月份制定次年度招聘计划,经县委编办审核、县委编委领导审定后实施。

县教体局对全县2024年至2028年五年期间教职工退休人数进行精确统计,突出加强紧缺学科、高中阶段教师招录用编保障,采取梯次增补的办法,科学编制中长期中小学、幼儿教师招录计划,保持教师结构合理、增减平衡,教师总量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周转池机制

坚持教师招录用编优先保证,教师流动用编优先审批,高层次人才引进用编优先的“三个优先”原则,将有限的进人计划向教育倾斜。

在人才引进和人员招聘补充路径上,县委编办制定并实施全县事业编制“空编集中管理,周转使用”机制,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加强内部挖潜力度,多措并举建立教育人才编制周转池,将精简回收的编制统一注入周转池,重点用于急需和紧缺人才引进,缓解结构矛盾、消化超编人员,专编专用、循环使用,最大限度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建立教职工保障部门协作机制

全县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统筹开展工作,对教职工编制分析测算、动态调整等情况及时分析研判、跟踪问效、督促指导,确保“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统一步调。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教职工编制核定、编制使用计划审批及实名制管理等工作。

教育部门负责核实并提供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研究提出中小学教师招聘、编制使用计划,负责在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统筹分配、调整、使用各校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负责中小学经费调整核拨等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招聘、人员调配等工作。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全力保障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杨 萍

(云南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