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刘女士向记者倾诉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遭遇:她年仅3岁的孩子患上肺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排了4天的队,才等来住院机会,然而,却因没有“女家长”的陪伴,竟被医院拒之门外。医院方面表示,住院期间仅允许女性家长陪护,这是自建院以来就存在的规定。网友吐槽:连医院都认为这全是女人的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住院凭证

市民刘女士:如此陪护规定 剥夺了父亲第一监护人的权利

近日,刘女士一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先是自己怀二胎的喜悦被并发症打断,需要住院治疗;紧接着,家中大宝又患上严重肺炎,急需住院。然而,当她们好不容易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孩子排到床位,且住院手续、费用都办好了时,却被告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病房只接受女性家长陪护,爸爸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住院手续都已办妥

刘女士无奈地说:“一直以来,都是孩子爸带着他看病。家里没有其他年轻女性,奶奶和姥姥都七十多岁了,怎么忍心让她们奔波劳累?医院建议找护工,但孩子才三岁,怎能放心把他交给护工呢?”这一规定让刘女士一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孩子爸爸每日驱车一个多小时,将孩子送往医院输液,这样的奔波已持续了近十天。刘女士无奈表示:“孩子还在持续输液,这样的奔波简直没完没了。儿童医院医疗水平确实高,吸引众多病患前来,但设立这种‘独家规定’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刘女士认为,北京儿童医院这一规定无形中剥夺了父亲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基本权利。

她强调:“在现代社会,多胎家庭和单亲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双方都是孩子的首要监护人。特别是单亲家庭,父亲独自抚养孩子的家庭,如果孩子生病了,难道就因为医院的规定,父亲就不能陪同孩子就医吗?这样的理由让我们无法接受,更是对孩子的健康不负责任。”

家长观点不一 医院回应为便利

4月30日,在门诊楼前,来自河北的王女士带着孩子前来住院治疗,其表示神经内科同样只允许女性家长陪护。她表示理解这一规定,由于医院硬件条件有限。

王女士解释说:“我们神经内科病房,厕所只有一个隔间。如果允许男性家长进入,那女性家长在使用时就会感到不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一规定是有其道理的。”

骨科患儿家长孙女士,不远千里带着孩子前来北京求医。她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孩子年幼,只能一位家长陪护,实在是很累人。毕竟,照顾小孩子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涉事医院如此解释:“儿童病房不区分性别,但从实际操作和便利性考虑,女家长陪护更为合适。如果家里没有女性家长,建议可以请女性护工来协助。”这一规定,自建院以来便一直存在。

不过,北京市另一家儿童专科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时,在陪护规定上他们展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原则上医院更倾向于女性家长陪护,但理解到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在特殊情况下他们也允许由男性家长进行陪护。

网友:连医院都认为这全是女人的活

针对北京儿童医院“住院陪护仅限女性家长”的规定,有网友直言:“连医院都认为这全是女人的活。”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暴露了我们在性别平等道路上的盲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留言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照顾和陪伴生病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而非某一性别的专属任务。医院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更应该尊重家庭多样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

然而,这一规定却无形中强化了一种陈旧的观念——女性是家庭照顾者的主要承担者。这种观念不仅忽视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也限制了女性在职业和个人发展上的可能性。

男性被排斥在家庭之外,女性则被困在照顾和服务的角色中,这无疑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阻碍。

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性别平等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医院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之一,应该带头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为所有患者和家庭提供更加公平、包容的服务。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问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