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篱笙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那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场。少数民族政权结构决定了他们离真正入主中原还有较大距离,所以汉化成为了题中之义。

但在汉化之前,活着才是根本的考量。所以刘渊的汉国,石勒的赵国,慕容氏的燕国都更像是军事征服组织,而不是真正的国家。这类组织具有脆弱性,往往一战就能决定国家的前途。而且一旦他们进入中原的安乐乡,统治者很难不被纸醉金迷的生活所倾倒,难以持久奋发图强。另外,他们的兵制是部落领兵制,这种军事民主使得他们具有强悍的战斗力,但也使得君主对部族首领的控制力不足,这往往意味着一旦前任君主病故,开始政权交接时,就会出现较大的混乱。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使得少数民族政权普遍短命。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氐族首领苻坚的手上。氐族的农耕水平更高,也更愿意接纳中原文明。苻坚任用王猛开始了吏治革新,使局面焕然一新。王猛的军事才能也很突出,在他的统帅下,利用其它少数民族政权的内乱,基本统一了北方。但这一过程有较大的运气成分,前秦政权还缺乏坚实的统治基础,王猛还没有建立以他为核心的官僚队伍。一切都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一旦王猛离世,谁能撑起整个朝局?因而,王猛在临死前告诫苻坚不要入侵东晋。就因为东晋在文化上还居于正统地位,前秦内部还有巨大的矛盾需要弥合。但苻坚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的发动了南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苻坚内部巨大裂痕的明证,没有有内部的统一,无法实现中华一统!

崔浩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人物。北方的战乱100年了,最开始和少数民族政权合作的是张宾、王猛之类的寒族,而世家大族的子弟寄身少数民族政权不过是苟且偷安而已。但世事变迁,东晋的没落无法逆转,留在北方的世家大族必须重新选择以此实现世家大族的利益。崔浩是真正积极入世的第一人,他用尽全身解数帮助北魏政权发展壮大。但通过反对迁都一事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世界。他稳定北魏政权不过是希望鲜卑族成为抗击北方更野蛮民族的屏障,因而他积极主张北魏对柔然、高车的进攻,扩大北部边界。同时,他极力促成鲜卑族和汉族分而治之,反对少数民族进入传统农耕区,以此保全世家大族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武帝拓跋焘是懂崔浩的,因为他知道必须依靠北方的世家大族鲜卑族的统治才能稳固。同时,汉化对于最高统治者是有致命吸引力的。皇帝与王是有本质区别的,成为皇帝才能成为天下的主人,才能摆脱部落贵族的牵制。并且儒家思想是保证皇帝利益的最佳意识形态。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双方达成了合作,而合作的起点,就是拓跋焘发起的灭佛运动。意识形态背后都有巨大的利益,佛教的下面是贵族的利益,但对皇帝就不友好了。如果天下人都被普渡了,国家又靠什么征收赋税,建立庞大的官僚体系呢?

我同意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崔浩之死,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终因国史之事罹祸。”在这里我们看出来崔浩是想要重新建立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恢复世家大族的政治权利。这是超过拓跋焘合作底线的,是拓跋焘不能容忍的,崔浩之死以及他家族的覆灭也就不可避免了。但高允之类的北方士族还被保留,双方的合作继续向前。只是需要新的方案。

到了孝文帝时代,他提供了一套符合鲜卑贵族利益的完全不同的汉化方案。其实质是鲜卑贵族的汉化,并且以鲜卑贵族为核心,构建新型的九品中正制,让汉族的世家大族自觉自愿服从鲜卑贵族的统治。这种模式与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是相似的,只不过具有中国特色,披上了门阀制度的外衣。在此基础上,孝文帝理所当然的成为天下共主。并且也意味着鲜卑部族的普通成员被降格了,成为改革的失意群体。他们沦落为帝国的流民,在六镇的旧所过着朝不保夕,毫无前途的生活。

被抛弃的北镇,它的起兵是大势所趋。北魏被分成了北周与北齐。少数民族宇文氏的北周,改进了北魏的部落兵制,让柱国制度与府兵制度同时并行。柱国制度的发展,强化了北周关陇贵族的实力,形成了汉化的军事贵族。府兵制度与均田制度并行不悖,发展了寒族力量。北齐则由鲜卑化的汉人建立,是一个军事贵族集团。这种统治模式会迅速滑落到农奴制,国力也会快速衰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北齐与北周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汉化是符合历史大趋势的。门阀制度是一定历史时期相对不那么坏的制度,但它很不稳定,必须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是像商鞅变法那样开天辟地的改革。没有商鞅与秦孝公那样的组合,必然要经历几百年血与火的淬炼,但淬炼之后就光彩夺目了。随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发展,以及科举制的完善,中国在唐朝时达到极盛状态。但府兵制度没有坚持下来,关陇贵族没有解决,又为未来的沦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