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就在去年的五一期间,一条有关河南省助农活动的新闻冲上了热搜,一位举报人声称,河南某县动员200名干部耗时三天插秧两亩地,却花掉了49万元的经费

而一些自称知情人士爆料的相关账目更是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很多网友都认为这是一场打着助农旗号的形式主义作秀

虽然后来官方媒体回应表示,插秧实际面积为2.5亩,相关经费也仅用了几万元,但是很多不满的民众依旧认为这是官方在遮遮掩掩、淡化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那么,这件事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呢?

“三人成虎”的谣言

在2023年5月4日到5日期间,无数网络媒体账号都发表了关于河南某县耗资数十万,动员两百多名干部下乡插秧的文章。

或许是这件事太过离奇和“合理”,在众多吃瓜网友的推波助澜下,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热点话题,传遍了大江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认为这件事实在过于明目张胆和铺张浪费,对于事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平均下来每个人所负责的插秧面积尚且不到十平方米,这样一目了然的问题显然不可能逃过相关部门的监察

但在一位自称活动负责人的网友放出了几份相关的单据之后,群众中的质疑声很快就被一边倒的舆论方向彻底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浩浩荡荡的人群,如此巨大的经费开销,最终成果却只有两亩地的插秧,几乎将面子工程摆在了明面,自然引发了很多网友对于其中是否存在猫腻的质疑。

在事情的不断发酵下,河南官方也坐不住了,在多方调查和求证下,他们终于找到了事情的真相,并在河南网络辟谣平台上放出了相关的澄清信息

官方回应

根据河南省网络辟谣平台显示,在5月4日至5日在多个平台上大火的几篇名为“河南某县助农活动花费49万元”、“河南某县组织200名干部,耗时3天,花费49万插秧2亩”均系网络媒体作者杜撰

在辟谣中,河南省相关部门表示省内并未组织干部下乡插秧的助农活动,并指出这些文章中所引用的有关农耕活动及配图均来自于湖南省宁乡市灰汤镇在2023年4月14日举办的第二届农耕民俗文化节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5月6日湖南宁乡灰汤镇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采访,对于文章中提及的相关费用做出了解释

该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当地的第二届农耕民俗文化节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当地干部和民众一同体验插秧比赛,是当地为了传承农耕文化的一项创举和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其介绍,该文化节并非重金举办,网传的49万元公款并不属实,镇政府确实出了几万元的经费,但都是用于广告牌物料、高空气球、舞台搭建正常的消费支出

该政府人员还表示,对于网上盛传的对参加干部的补贴并不存在,而场地、秧田也都是由村子组织的水稻种植大户免费提供总面积大概有2.5亩,活动奖品也由参展的企业赞助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灰汤镇的第二届农耕民俗文化节在灰汤镇花果山村举行,活动一共举行了2天,在第一天举办的插秧比赛中有镇上的干部和群众组成的十几支代表队200多人参加。

而有关这场比赛的图片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演变成了网上盛传的200人插秧两亩地,但实际上这只是当时政府机关组成的代表队在进行插秧比赛,并非是网上所说的作秀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活动的第二天,还由当地学校组织了学生学习插秧,不知怎的,就变成了文章中的为党员干部们花费重金聘请教授,让他们学习插秧。

根据长沙媒体报道,插秧体验活动只是农耕文化节的一小部分,在现场还安排了现代化农机展示活动和当地美食品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民众的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对于这样一场文化节活动的安排数万元的经费开销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是造谣者对于本次活动的断章取义和添油加醋,才变成了网上盛传的花费数十万元插秧两亩地。

这样一件寓教于乐的文化节盛会,却被移花接木、违规引用,嫁接拼凑成一件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谣言,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些媒体的夸大其词和刻意隐瞒事实,导致很多网友接受了错误信息,这种靠着激起网友的义愤填膺来赚取流量的行为,还导致了即便在辟谣后,网络上依旧存在对于这场文化盛会的“鸡蛋里挑骨头”。

由此引发的影响和反思

有些网友表示,如果为了帮助农民,那么几万元的经费直接拿去资助农业,可以更好地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困难。

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问题显然并不是那么简单,当地镇政府的开支主要用在了舞台搭建、广告宣传和其他物料等方面,而非给那些参与插秧的干部发放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文化盛会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参加,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还可以让参加人员深刻地了解到农民和农业的不容易。

这样的活动固然存在不足,但已经表现出了当地政府对于农耕活动的重视,而非众多网友质疑的形式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广大网友的质疑,不仅是由于过去的打虎拍蝇行动中,屡见不鲜的腐败报道,还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的形式主义行为,这些缺乏责任担当和务实作风的行为,应当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些虚假信息的盛行,显然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破坏,就像那些虚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谣言,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扰乱行为,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一类网络谣言的出现。

网络谣言,有案必惩

当然,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上不实信息的处理力度正在逐步加大,针对不同的情节可根据治安管理法、刑法和民法典等多项法律规定进行惩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于某些无良媒体为了流量而信口开河,通过断章取义等手段虚构、伪造事实,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只有严加管理才能有效遏制。

然而,这种虚构警情的行为在网络上却并不罕见,甚至经常出现一些因为虚假警情导致当地民众恐慌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今年年初,网络博主“会飞的鱼”就发布了“合肥火灾造成多人伤亡”的谣言,不但导致了合肥民众的恐慌,还让当地忙于救火的消防员蒙上了不白之冤。

虽然相关部门很快就出面辟谣,当地确实发生了火灾,但在当地消防部门的及时救助下并无人员伤亡,并对该博主进行了行政处罚,但对那些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消防员来说,依旧带来了一定的精神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行为不但将网络上搞得乌烟瘴气,还消耗了很多网友的热情,无数人因此对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充满猜疑,破坏了原本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结语

一方面,谣言的盛行毫无疑问地破坏了网络上人们对于其他人的信任,让一些真正需要网络舆论帮助的人苦于自证

只有对造谣者施以重拳,才能保障网络环境的安静祥和,而非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苦于自证清白,而那些懂得利用流量的人却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在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对政府工作人员多一份信任,如果真的存在这样铺张浪费的离谱活动,一定会有相关的政府部门介入调查

虽然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正义迟到的情况,需要民众的监督和举报,但是当那些所谓的知情人士在爆料之外,却没有任何向纪委等国家监管部门的举报行为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盲信盲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类谣言的出现对国家公信力的一种消耗,很难不让怀疑是否存在境外势力的干涉,是一种极大危害我国社会治安的行为,只有对这种网络谣言大力打击,才能维护我们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重庆晨报——《官方回应河南乡镇干部3天花49万插秧2亩助农:信息不属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云南政法——《网上造谣!有何后果?》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0744474811695620/?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