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这条源远流长、滋养亿万生灵的长江,曾几何时被誉为东方赫赫鱼虾之源。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这条拥有丰富鱼类资源的大河,却一度陷入"无鱼"的窘境,让人无不痛惜这份曾经的生机盎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一个无声无息却极其严峻的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骤降至近年不足10万吨,下降了76.6%。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那些曾经作为"四大家鱼"而家喻户晓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其种苗数量也从1965年的1291亿尾锐减至仅剩十几亿尾,下降高达98.8%。 渔业资源的衰竭是有目共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完整性指数已降至"无鱼"等级的最低点,提醒我们这个鱼类基因库正面临种群基因流动中断、生殖无法为继、甚至"功能性灭绝"的风险。长江白鲟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证,这种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仅在短短几十年间就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成为永恒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长江生态的危机,我国政府于2020年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长江禁渔计划,对干流及重要支流湖泊全面禁止捕捞活动。这一看似艰难的决定,却为保护长江生态勾勒出希望的曙光。 随着河道环境的逐步改善,曾经消失已久的珍稀鱼类开始重现江面。第一个传来的振奋人心的消息,是长江江豚数量开始回升。而随后,那种被誉为"长江最神秘鱼类"的鳤鱼,也在二十多年后重新现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鳤鱼别名刁子、刁杆,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淡水鱼类,肉质鲜美难能可贵。它身体细长圆滑,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以上,属于中上层次的食物链种类。然而,过去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这种繁衍缓慢的鱼类濒临绝种,在很多地区已渺无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欣喜的是,在长江禁渔政策的保护下,这种神秘生物再次现身江面。2020年底,中科院在宜昌江段首次捕获一尾;2021年,又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发现了几尾;2022年,湖北孝感再次有鳤鱼出现。鳤鱼的频频亮相,无疑是禁渔计划初见成效的最好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鳤鱼,其他濒危的长江经济鱼种,比如鲥鱼、鲤鱼等,也开始在不同江段活跃游弋。在安徽黄湓镇的大桥下,不时可见大群鲤鱼翻腾水面,将江水都染黑了一片,当地居民表示,这样的场景已有60年未见。江边,不时也会聚集各种各样的鱼类。比如大量鲢鱼、草鱼青鱼,这也很自然的引来钓鱼爱好者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令人鼓舞的景象,都在诉说着禁渔政策为长江带来的生机勃勃。长江"无鱼"的困境,正在被一点点扭转。当然,要让这些物种的种群真正恢复到从前的水平,仍需要经过极为漫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不懈努力。可喜的是,人类终于重新珍惜了这份宝贵的生命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重现生机,这不仅关乎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意味着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让我们以崭新的心态和行动,共同为长江的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不要污染水源,也不要在禁渔期垂钓,也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严格遵循大自然的“规章制度”,才能逐步证河流的重生,与其一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