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通报

近年来

各类手游层出不穷

其中一款“蛋仔派对”游戏

因其可爱的画风

深受青少年喜爱

诈骗分子巧妙的抓住青少年的心理

为青少年“量身定制”了系列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免费赠送皮肤、道具”等名义

诱骗未成年人上当受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例1:2024年4月6日20时许,江海区合XXX小区学生陈XX(10岁)使用其父亲的手机玩一款名为蛋仔派对的游戏时,添加了一个名为“小涵”的某音群,再添加了微信昵称:KK7的好友,对方问陈XX是否想领取皮肤,陈XX就将想要的皮肤的图片发送给对方,对方询问了陈XX游戏里的昵称,并称陈XX是未成年人需要使用家长的手机操作,对方在微信上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指引其使用父亲手机上的支付宝扫码充值,才可以送游戏皮肤,在陈XX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款后,并没有收到赠送的游戏皮肤。直至2024年4月7日21时许,其父亲的手机收到信息显示银行卡余额只剩下2元多,才得知陈XX君4月6日晚上使用过手机,向陈XX了解才知道女儿玩游戏领皮肤被诈骗了。

案例2:2024年1月23日,江海区君XXX小区学生刘XX使用其父亲的手机在某手平台私信了发布“免费皮肤”的博主,随后对方在某手上主动添加了刘XX。

添加好友后,对方给刘XX发了一个二维码让其扫码领福利,刘XX按要求扫码并填写自己信息后却被告知由于其是未成年人领取,导致家长名下出现贷款,需要用家长手机配合解除,否则家长的银行卡不仅会冻结,警察还要上门抓走家长。

出于害怕的刘XX,担心父母被抓走,按对方要求在对方指导下将父亲银行账户、支付宝账户、短信验证码等信息提供给对方。对方在收到验证码后,将其家长卡中的4985.5元转走。

相关连接

反诈知识分析

01

诈骗套路分析

01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私信、广告,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等字眼诱导受害人上钩。

02骗子引导受害人添加其QQ、微信等社交软件,称扫描特定二维码即可领取免费的“皮肤”,引导受害人使用父母手机扫“付款码”

03受害人操作后,骗子讹称“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需要交解冻金才能解封,随后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反复进行付款。

04骗子还会以“用父母身份盗刷游戏皮肤要坐牢”等为由,恐吓、威胁受害人进行转账。

02

防骗拓展小知识

1.游戏币、游戏点卡虚假充值

犯罪嫌疑人在社交平台推广充值游戏币、游戏点卡优惠或优惠购买的广告,诱导被害人先付款,制作虚假的各种游戏界面和充值界面截图,发送截图给被害人获取信任,对其实施诈骗。

2.游戏账号、装备虚假交易

犯罪嫌疑人发布游戏装备、游戏账号的广告信息,诱导被害人在架设的虚假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部分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让被害人提供游戏账号和密码、登录服务器区域、登录的手机系统,最后通过登录被害人游戏账号,冒充该被害人诈骗其游戏内其他好友。

3.升级代练游戏账号

案犯借助各类平台发布大量虚假广告,称可以低价代练游戏账号,诱使那些急于求成的受害人将自己的游戏账号密码交给案犯,并要求受害人先支付一部分费用,案犯收到钱款之后再把受害人游戏内的装备、游戏币等洗劫一空。

防范诈骗,家长请做好以下几点:

检查孩子的上网情况

要定期检查孩子使用的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检查孩子的上网情况。对于孩子必须使用的电子设备,要检查设备上软件安装情况。

加强防诈骗教育

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例如,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会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轻易接受“游戏好友”搭讪或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保管好支付信息

家长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付款码、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和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开通免密支付要谨慎。

网游防诈五大“不”

1.官方人员需辨别,免费礼包不可信

2.未知链接不要点,不明二维码不扫描

3.可疑主播勿听信,隐私信息不透露

4.账号买卖需谨慎,非官方平台不交易

5.账号冻结不慌乱,及时咨询和求助

来源:江门市公安局江海分局、江门邑反诈 编辑/邱昱 实习生/赵思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江海 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