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我发现中国人越来越不重视仪式感了,以前过年过节时的各种仪式,被年轻人反感,甚至对祭祖行为冠以“迷信”头衔。相反,这部分年轻人对西方的各种节日,文化充满仪式感,比如情人节一定要送花、送礼物,什么国际动漫展里的cosplay一定要完美还原之类……

动漫节的Cospl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漫节的Cosplay

不过,我很庆幸:现在很多中青年家长(包括我自己)在逐渐觉醒,尽管现在的我们忙碌且千篇一律的日子让生活变得枯燥无味,但我们依旧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给我们的孩子灌输家庭应该有的仪式感

我就举几个例子吧:

孩子很喜欢奥特曼,曾经跟自己的父母说过:“能不能扮成奥特曼去接自己放学?”,或者“能不能在‘六一节儿童节’穿奥特曼的衣服去游乐场”

我想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地遇到孩子们在睡觉前的这样童真的、带有撒娇性的要求,试问有多少家长会一笑了之而不会真正放在心上?我想很多人都会很敷衍地回答:“能呀,等有空(有时间)我会做的。”但最后又有几个人去真正实行呢?

爸爸扮成奥特曼给女儿过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爸扮成奥特曼给女儿过生日

哎,还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就把小朋友们的需求牢牢记在心里,并绞尽脑汁地去实现。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承诺”或者“言出必行”这样的仪式感种子。

爸爸扮成奥特曼陪儿子过儿童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爸扮成奥特曼陪儿子过儿童节

上面这两位小朋友真幸福,这两位爸爸做到了“信守承诺”的仪式感,为了这个仪式感,他们不仅要忍受奥特曼塑胶衣服和头套的窒息感,更重要的是需要克服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他们穿着奥特曼衣服站在那里,已经是一种胜利,已经是对仪式感的极度尊重了。

说实话,虽然我自己也是非常遵守承诺的一个人,但真的很难拉下脸来穿奥特曼衣服去做到上文两个爸爸的行为,好在我儿子没有这样的要求^-^。

关于我家的家庭仪式感

关于我家的家庭仪式感

我家里的情况有点特殊,所以我想先说一下背景:

我从小就长在一个普通家庭,我妈是医生,我爸是远航船员,常年不在家,因此从小我就很自立和自律,对自己要求很高,也考上了名牌大学。结婚后,我自然的想法是要对自己的孩子要严格要求。

我和老婆结婚3年都无法怀上孩子,几乎所有检查都做了,最后一项才发现原来是老婆的输卵管近端阻塞,这个基本无法通过手术疏通,只能通过人工授精方式怀孕。

经过千辛万苦,老婆终于怀上儿子并顺利产下,新生命的到来让我们家充满了欢乐。但我们小两口工作忙,把孩子给几位老人轮流带,周末跨越几个城市团聚。期间发生我爸住院,岳父出轨等事件,使得岳母根本没心思带孩子,不少时候是将孩子用栅栏围起来,让他自己玩,而她自己则在一旁刷手机,打电话去调查岳父行踪,搜集证据等,这给后续孩子出现问题留下隐患……

自闭症(孤独症)的自我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闭症(孤独症)的自我判断

后来,我发现儿子快2岁时还不会喊爸爸妈妈,跟他说话基本没反应(尽管他对其他细微声音极其敏感),喜欢看陀螺、轮子转圈圈,喜欢反复拉扯窗帘,不喜欢看人眼睛,即使强制按住他的头看向我,他的眼神也会飘忽,不喜欢拉手,一碰到他的手就会甩开。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自嘲),我隐约觉察不对,赶紧上网查看了类似行为的分析视频,结果得到的答案如同晴天霹雳:自闭症(孤独症)。

我赶紧和老婆商量,结果她死活不相信,于是我们就带儿子去当地大医院做了一次测试评估,结果是“疑似自闭症”,理由是孩子年龄小,无法精确判断。

我老婆直接崩溃,因为孩子极其来之不易(人工受孕了两次),现在又被判断成自闭症,甚至产生有带着孩子轻生的念头。在我们的反复安慰下,她情绪有所缓解,但是依然有带着孩子离婚,不连累我家的念头。

于是,我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辞职,全程陪伴儿子做自闭症康复!

成为自闭症康复机构里唯一的男性陪伴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自闭症康复机构里唯一的男性陪伴家长

关于自闭症的干预康复过程这里就不细说了,过程充满痛苦、无奈、失望……万幸的是,经过一年多密集的干预,儿子的情况迅速好转,不断跳级(自闭症按程度轻重分班级,比如程度最好的叫做“太阳班”,程度较差叫做“星星班”之类)。而我自己甚至成为优秀家长,并在结业仪式上做了感悟发言。

医生通过了解我儿子的带养经历,最终判断应该是小时候老人忽略了他的社交,“软禁”在一个小圈子里,导致其社交发育方面迟缓,属于“带养不当”,并写下判断:“不考虑自闭症”,儿子顺利走出康复机构。

出院时,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多陪伴孩子,多跟他说话,巩固他在康复过程中的仪式感。对,你看的没错,我们家孩子的仪式感,恰好就是在自闭症康复过程中开始重视并培养起来的。

仪式感在孩子成长中极其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式感在孩子成长中极其重要

在自闭症谱系的障碍中,存在一种“仪式化行为”,就是指以绝对相同的方式重复生活起居中的活动,比如,衣食住行、如厕习惯都坚持相同的流程、时间和位置,拒绝任何变化。因此,作为家长要先引导好患儿正确的行为,不能一开始就听之任之,导致后面其养成“仪式化”以后,家长很难对其进行更改。

自然地,我儿子也是按照这个方法来康复,一开始最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坐”,这对一个2岁不到的孩子是极其困难的,而且要单独一个房间和老师面对面训练。锁在门外的我妈听到里面传出来的痛哭声,想冲进去把孩子抱出来,被我硬生生地拦住了,因为我知道这是必须经过的第一步,一定要“心肠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儿子在这一方面已经能达到标准了,老师也开始要求家长在家也要训练,具体我就不展开细说了,毕竟不是专门讲自闭症的康复。这里就讲我们给孩子定下的几个规定动作,也就是所谓的“仪式化行为”:

一、吃饭仪式感

在吃饭方面,从现在我们和儿子与其他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吃饭时的情景来看,我发现儿子在这方面远胜于其他小孩。

吃饭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饭仪式感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吃饭从始至终都坐在自己座位上,不会乱跑,不会吃一半跑去看电视玩玩具;

(2)能自己用筷子和勺子就自己用,不会出现追着跑喂食情况;

(3)吃饭前会点名叫人吃饭,等大家落座才动手吃饭,吃完饭会说“我吃完了”再下桌;

(4)不敲碗筷,不用筷子指人。

其实吃饭还有很多礼节,但对于小孩来说,能做到这几点不容易,起码我见过的其他孩子里,基本没有做得到的。

二、出门和回家仪式感

出门前,儿子都会给留在家里的人喊一声“我们出去了”之类。回来时,也会喊一声“我们回来了”,而且会要求迎接的人抱抱,亲亲。

孩子每次都能大声说“我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每次都能大声说“我回来了”

我比较强调这种明确的仪式感,不管是再见,还是碰面,都有夸张的仪式。虽然我儿子并不是自闭症,但当时是按照自闭症来康复的,一直也保留了下来。尤其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讲。因为他们情感的表达比较弱,没有办法用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露,所以他们情感表达的行为要靠平时的训练来得到。

三、每晚睡前的共读时光和睡前抱抱、亲吻

现在儿子还小,需要家人陪睡,因此晚上一起的共读时光我们也非常珍惜,已经成为刻在儿子骨子里的习惯。虽然以前他只会看同样的几本书,同样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但每次都能在有趣的地方开怀大笑,每次都在疑惑的地方问同样的问题,但这又如何?我们依旧都感觉很可爱,很温暖。

睡前的共读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睡前的共读时光

而在他真正要睡觉时,会说晚安,会抱抱和亲亲妈妈,包括我这个进房间帮他们关灯的爸爸,感觉很暖心。

其实在我们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仪式感。可能有人会说过多的追求仪式,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束缚太多。

但我始终认为,人类毕竟是生活在一个有规矩的社会里,适当的仪式感,能够正向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影响其行为规范。而且,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的仪式感,会鼓励孩子热忱地活着,而不是将生活过得跟白开水一样,没有一点盼头,没有任何期待。

孩子们的幸福感,其实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的幸福感,其实很简单

不只是孩子,包括我们大人,我们的家庭,也需要有仪式感,这样才能将庸常的柴米油盐,过得活色生香。